宝贝,我要怎么回答你的十万个为什么?
一封家长的来信
儿子响当当最近成了“问题专家”。吃完晚饭,妈妈准备带他去楼下散步。妈妈给他穿衣服,他问:“妈妈,为什么我要穿衣服呀?”妈妈回答:“因为外面冷,不穿衣服会生病呀!”
妈妈给他穿鞋,响当当看了看又问:“妈妈,我为什么要穿鞋呀?”妈妈回答他:“因为穿鞋能够不让小石子把我们的脚硌破呀!”响当当听后点点头。
到了楼下,看着太阳一点一点地落山,响当当的好奇心又来了:“妈妈,为什么晚上太阳就不见了?”妈妈想了想便告诉他说,晚上太阳在地球的另一边,被地球挡住了所以就看不见了。
响当当接着又说:“妈妈,我觉得冷,为什么太阳公公在的时候就不冷呢?”妈妈也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只好敷衍说:“这个问题,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
响当当不甘心继续问:“可是妈妈,我什么时候长能大呀?”妈妈听了这个问题,嗯啊的半天也说不出话来。
现在妈妈听见响当当叫自己就害怕,生怕他再问出自己回答不上来的问题。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孩子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呢?
我的孩子为什么爱提问?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对于幼儿来说,一旦面临新奇的、神秘的、自相矛盾的事物,就会产生探究行为。正是通过这些探究行为,幼儿得以了解周围的事物,并积累大量生活经验。
好奇心不仅能够引发幼儿的探索行为,又可以使幼儿从探索中获得愉快的体验。他们在探索时进行的观察、提问、操作、积极情绪等都有助于学习活动的有效进行。
幼儿好奇心很强,在他们看来,周围环境中的许多事物都是新奇的,他们想要探索这些事物。如果这种行为能得到家长更多的鼓励与支持,就会促进幼儿积极人格的形成。
应对提问四大误区,你中了几招
1.回避问题,语言“暴力”
面对孩子无休止的提问,有些父母会觉得孩子很烦,便会指责说:“年纪小小的知道那么多干什么呢”、“烦死啦,成天问问问,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渐渐地,孩子不敢也不愿问了,渐渐地孩子也觉得确实没什么好问的了,因为一切正如爸爸妈妈所说的“本来就是这样”!
不管孩子是从父母那,还是与父母合作,又或是一个人弄清楚了答案,这都不仅能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能促进父母跟孩子的亲密关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父母在回答孩子的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来回答。
父母听完孩子的提问后可以这样回答:“这个问题提得好”、“这个问题我们讨论一下好吗”、“咱们一块看看书”、“你的问题也是我的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把它弄明白”。
2.有问必答,有求必应
虽然孩子发问时,父母要以诚恳的态度回答,但也不要使孩子养成依赖心理。比“有问必答”更为重要的是,应该使孩子养成心中有疑问先自己思考的习惯。
对于孩子能解决的问题,父母应及时给予引导,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解决的过程中,父母提供一些尽可能的帮助,比如教会他们查找资料、动手探索、翻阅科技书等,使孩子有信心,有耐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无形中,孩子就学会了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同时培养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忌讳问题,忌讳对待
小孩子涉世未深,不懂得什么人情世故,不知道说话要分场合、看对象、选择话题,不知道哪些问题该问,哪些问题不能问,想问什么问题就问什么问题,这是常有的事。有时候孩子会说出让人捧腹大笑的话,但备不住一不留神也会说出大人很忌讳的话来,比如“生老病死”。
鲁迅先生的夫人许广平曾记载了鲁迅先生当年跟幼小儿子海婴对话的一个情景:“爸爸,人人是那能死脱的呢?”“是老了,生病医不好死了的。”“是不是侬先死,妈妈第二,我最后呢?”“是的。”“那么侬死了这些书那能办呢?”“送给你好吗?要不要呢?”“不过这许多书那能看得完呢?如果有些我不要看的怎么办呢?”“那么你随便送给别人好吗?”“好的。”“爸爸,你如果死了,那些衣裳怎么办呢?”“留给你大起来穿好吗?”“好的。”
“童言无忌”。孩子问到忌讳的事要淡然置之。
有时孩子对于社会上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也会问为什么,这时父母可抓住这样的问题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能辨认是非好坏,并给他一些正面的、好的现象加强孩子的社会道德感和正义感。这样的契机不但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同时也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4.维护面子,不懂装懂
有家长讲了这么一件事:孩子在家画《青蛙》的时候,突然问青蛙有没有耳朵。他一时愣住了,平时从来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也没听说过青蛙有耳朵。为了面子和威严,他就故意装作很有学识的样子给了孩子答案:青蛙肯定没有耳朵。孩子依然穷追不舍地问:“青蛙没有耳朵为什么等人一走近它身边时,它就会扑通一声跳下水呢?”孩子的反问问住了家长,家长吱吱唔唔答不上来。
对于一知半解的知识,好多家长有时为了不失面子,或保护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就硬是打肿脸充胖子。如果家长不懂装懂,给孩子一个错误的答案,对孩子来说,将受害一生。孩子知道真相后,也会埋怨家长,家长的威信更会扫地。
家长面对孩子应该实事求是,孩子问的知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时要谦虚地向孩子说明,不能随便搪塞过去或胡乱回答,更不能对孩子横加斥责。家长可以邀请孩子共同查找资料,共同找寻答案,让孩子知道世界上有很多的奥秘和疑难,有的连父母也解决不了,激发孩子对世界的探索欲望。
如何培养孩子的提问意识
1 创设情境,培养提问的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孩子的思维建立在直觉及行为的基础上,并逐步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过渡,这就决定了他们的提问必定离不开具体的生活情境。这时家长如果能创设良好的发问情境,就能激发孩子的提问兴趣,使之乐于提问。
如:我们从广场的这头走到对面的树下,走直线和走曲线哪一个更快些?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让孩子亲自去观察并实践,最后让它出自己的结论。
2 采用恰当的提问方法,引导幼儿敢于提问。
改变孩子不爱提问的习惯,家长的引导非常重要。当幼儿提不出问题时,采用恰当的主动提问方法,是一个引发幼儿提问的重要途径。
比如,面对一种有趣的现象,家长可以用“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种方式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后,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努力寻找问题的答案,在探究过程中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除了这种联系实际的提问法,家长还可采用趣问法,即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引出问题。而对于幼儿提出的问题,成人同样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各种方法培养幼儿敢于提问的意识。比如, 追问、反问、类比提问等等。
3 让幼儿多说话、多动手、多思考, 使其乐于提问。
语言是幼儿提问的载体,也是幼儿提问的表现方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多说,乐于表达。不仅如此,孩子自己的学习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孩子在动手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发现,这些都容易产生问题。我们要给幼儿提供更多的动手操做的机会,让他们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提出有意义的问题,让问题伴随着孩子不断思考,让问题伴随着孩子逐渐成长。
4 帮助幼儿消除紧张心理,鼓励他们敢于提问。
对于那些由于胆小、性格内向或者是自信不足等因素而不爱提问的孩子,要帮助他们消除紧张心理,鼓励他们敢于提问。
作为父母,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切不可轻易否定和责备孩子。要相信他们、 鼓励他们,努力营造一种支持性环境,使孩子在宽松、民主、理解的环境氛围中, 在成人的鼓励、帮助和引导下,消除心理障碍,逐渐改善不爱提问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