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是孩子认识世界的起点,而尝试是孩子与世界的桥梁

浏览人数:1067次 来源:娃得福 作者:幺幺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7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每个孩子都有一双翅膀, 我们没有权利与理由拒绝让他飞翔。
虚伪以待
每一个人的童年时期,都住着一个童话的王国。
想着自己哪一天拥有了魔法可以变换出无穷无尽的心爱之物,幻想着自己和袋鼠一起住在树洞里,幻想着自己长了一双翅膀飞向天空。
幻想王国的一切是那么的顺其自然,在那里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就像是现在的科幻大片,若每个人的幻想王国都保留着,再富有逻辑性不就是科幻大片吗?
贝特尔海姆曾说过:「幼儿要实现了解生活以及应对的能力,并不是透过理性的认知,而是要透过做白日梦来熟悉生活,经过反复思考、重整、以及幻想的故事来回应生活的压力。」
那幻想与现实存在多远的距离呢?
让孩子大胆的去尝试每一个生活细节,幻想的故事就会慢慢流露于现实,并一步一步引领孩子落于大地。

对于新生儿来说,世界上的一切他都要去探索、尝试,这无法替代。

-2-
曾经有一个三岁的男孩,嫩嫩的皮肤透着清爽,靠近他简直就是一种享受。
父母是上班族,每天早晨太阳升起时,第一个来园的就是他了,干脆利落的跟父母再见告别,因为他已经对这里很熟悉了,熟悉这里的一切。
幼儿园就像是孩子的第二个家,在这里各种各样的生活必需品应有尽有。
他来到这里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拿起“削皮刀和胡萝卜”不停的削啊削,一整个胡萝卜最后都变成了透着光的红色薄片。
直到胡萝卜变得越来越小,他开始小心翼翼的,好像他似乎知道如果削到自己的手的后果。
第二天的时候,他又继续做着同样的工作,今天他没有那么的幸运啦!
他削啊削,透着光的红色薄片依然让他展露着笑容,终于手指上出现了红红的血,他惊讶的看了看好像有些疼,但他并不难过,顺利的找老师把手指清理干净裹上了创可贴,自豪的举着贴有创可贴的手指深深的喘了一口气。

从那以后这个孩子削任何的东西都会带有自己的感知,不会再让自己受伤,对待其他的事情也学会了保护自己。


成人的世界是理性的,经过体验认知的。
我们常常会告诉孩子“这个有危险,不能碰;那个会烫到手指,不能摸;不穿袜子会受凉;那样会摔下来的,不能上去“等等这样的话。
可孩子知道什么是危险吗?
他也许知道,那就是你嘴里的“危险”,他一听到“危险”就不会去做了。
所以有的孩子做什么都不敢尝试,不敢去做,因为“危险”。
他也许知道,那就是一听到“危险”,他立刻就去摸,去碰,去探索,他想知道“危险”到底是什么!
所以有的孩子越不让他去做他就总受伤总摔倒。
只有尝试,才能让孩子知道他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我们告诉他的不能让他知道。
尝试,让孩子有了体会与感知。
尝试,让孩子知道疼,进而更加了解自己的身体。
尝试,让孩子学会在某种状况下保护自己。

尝试,让孩子与世界相连,清晰自己与世界(外在物质)的关系。


-3-
记得在不久前,一个两岁左右的的宝宝,对各类物品充满好奇。大人做什么他就做什么。
喜欢奔跑,喜欢跟哥哥姐姐玩耍;喜欢从高处跳到低处,任何一个细小的物品他都能注意到。
由于孩子较小,有时候站立不稳,奔跑也是跌跌撞撞的。
有一次,这个孩子跑到一个桌子旁边去捡掉落在桌子底下的玩具,一下没站稳头就嗑到了桌角,流了血。
从此以后,屋子里的所有的桌角都贴上了防嗑的海绵,就算是这样孩子也还会磕到。
父母为此总是担心,担心孩子脸上会留疤;担心孩子把头磕坏;担心孩子不在身边的时候会受伤却不知情。
太多的担心让他们产生焦虑,紧张,只要孩子一动就会提起十二分精神,眼睛死死的盯住孩子生怕有什么危险,有时甚至不让孩子自己走路奔跑。
慢慢的,孩子越来越不开心,晚上睡眠质量明显下降,哭闹已成常事。
焦虑的他们眼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开心的跑来跑去,追小鸟儿,放风筝,走楼梯,跳台阶。
心想,那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来到?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们认识了。
我告诉他们:大胆的让孩子去跑去跳,每一次的磕碰都是一个我们引领他们的机会,而不是禁止去做这件事。
孩子每一次的磕碰都是一次重要的尝试,每一次的磕碰也让孩子学会保护自己,那个位置他不会再让自己受伤。
让尝试融入生活,相信孩子,他有这个能力。
若还是担心,那就带领他一起去“试一试”,你们会看到不一样的他。
于是这对父母就充满信心的带领着孩子一点点的去“尝试,探索”。
一段时间过后,他们打来电话说:从那以后,孩子每天都很满足,很快乐,睡眠也越来越好。
作为父母的他们也慢慢觉得生活越来越有乐趣。
成人也需要尝试,尝试就是探索,因为你尝试去做一件事,就等于去探索那件事成功的秘诀。
孩子更需要不断的尝试、再尝试。只有体验过了,孩子才会知道分寸是什么,才能够形成自己的核心。
父母经常会因看到孩子身上独特的个性而喜悦。
但同时,也希望孩子会有“眼力见儿”该懂事时懂事。殊不知,这样的成果需要我们的耐心、陪伴与正确的引领。
泰国的短片“我们试试”让我们为之而感动。一句“我们试试”成就了一位小女孩,长大后成为博士。
父母的文化程度并不会影响孩子的未来,而父母的态度往往是激发孩子学习的无限潜能。
“我们试试,就像是一剂神奇的养料,滋养着孩子的好奇之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如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注意: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先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