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孙三代场景对话
奶奶:“宝宝,吃饭吗?”
小子:“不吃!”
奶奶:“吃点吧。不吃会饿的。不长个子了。吃点吧。”
小子:“不吃!不吃!我不吃!”
妈妈:“小子,吃面条还是吃米饭?”
小子:“有薯条吗?”
妈妈:“没有。面条米饭选一个。”
小子:“面条吧。我爱吃面条。”
在孩子3岁左右总是说不的年龄段。不妨给他挖个“二选一”的小坑。吃进去是家长的目的。他自己选的,不吃完多没面子。
小子:“妈妈,你看那边有个大胖子!”
奶奶:“宝宝可不能这么说!多没礼貌啊!”
小子:“我没瞎说,不信你看嘛!”
妈妈:“嘘!儿子,看破不说破,也是种礼貌。小小声跟妈妈说就可以了。”
小子看到以前没见过的事物或人总会大声喊出来。先接住他的好奇心,再告诉他怎么摆放好奇心。
小子:“我要滑滑板陪爷爷散步。”
奶奶:“那可不行!谁追的上。不行不行!”
小子:“奶奶,我已经长大了。我会停下来等爷爷的。”
奶奶:“不行!你小时候就瞎跑。跑没影再出点事咋办?我可不同意你滑滑板。”
小子:“那你试试我呗。我不瞎跑,我会照顾爷爷。”
奶奶:“我不信!不行!要不就谁都别出门了。”
小子:“妈妈,几年前的事奶奶还没忘呢。”
妈妈:“妈,你就试试他呗。我们要相信他。儿子,出门记得照顾爷爷哦。”
无关对错,老人家的担忧可以理解。对孩子足够了解时,可以鼓励他展现自己的行为控制力。小子用自己的坚持和践行,证明了自己可以滑着滑板陪伴爷爷,爷俩回来都很开心。
小子:“妈妈帮我开门,我要把自行车搬出去。”
奶奶:“我来我来。你怎么搬得动呢。你磕着怎么办?那么沉。”
小子:“我自己可以。搬过很多次了。”
奶奶:“不行,太沉了。来,奶奶帮你。”
妈妈:“他可以的。力所能及嘛。”
看着小子辗转腾挪地把自行车倒着推出家门,再掉头正对电梯。这过程也是一种技巧锻炼。不用代替他太多。
小子:“今天全班同学都在笑小亮的新发型。”
妈妈:“你笑了吗?”
小子:“我没有。我觉得也挺好看的。”
妈妈:“每个人美丑标准不同,别人笑你没笑,挺好,做你自己。假设有一天,万一哪天妈妈把你头发理坏了,同学也笑你怎么办?”
儿子:“那我就当没听见。头发会再长的嘛。”
难免会有些外在的事情被大家关注。是不是随大流或者为此困扰,要给他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并加以鼓励和引导。
小子:“妈妈,你这个女人不错。”
妈妈:“为什么这么说?”
小子:“你开车不急不抢的,挺好的。”
妈妈:“谢谢你的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小区门口街道本来就窄,我们先开到路中间,对方等一下就相安无事,却一定要争抢顶上来。两车极其近地慢慢挪着才交错开走。我确实没上火没发飙。孩子其实一直在观察家长的言行。
小子:“爸爸好!”
爸爸:“宝宝好!”
小子:“妈妈,我赢了。”
这是个小子和小子爹之间的游戏。每天放学回家,他俩争着抢着看谁先向对方打招呼。
以此为基础,他会在入园时老远就跟老师打招呼。放学时,见到迎面过来别的同学家长他也会主动打招呼。或许在他心里,他都赢了。
家长管孩子,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阻止。一个时期或某个年龄段时会有效。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加强,体力愈发充沛,引导他,给他一个方法,告诉他怎么做,鼓励他尝试,比单纯阻止要有效。
通过游戏的方式达到预期的目的。或许比命令要求他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