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的少男少女,谁来守护他们的心灵

普通高中里的留守孩子相对来说还是多一些,个中原因不用细说,说来心会隐隐作痛。多数是父母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照顾。爷爷奶奶年事已高,精力心力都很有限。孩子的成长需要爱的滋养,青春期孩子的成长更需要心灵的呵护、引导和培育,爷爷奶奶怎能胜任这份繁琐又艰巨的任务呢?
于是,问题就出来了。爱的缺失会让孩子心如荒草,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要么孤僻不自信,要么多动暴躁。孩子性格上的缺陷往往折射出成长中的缺少或遭遇。如,家庭不和睦、父母闹离婚,父母有一方性格暴躁,这些都会在孩子的心理性情上留下印记。成长,需要爱,被爱滋养长大的孩子,不愁未来。问题是,很多家长不知道怎样爱孩子,他们以为挣钱供孩子吃喝上学就是爱。殊不知,没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少了心灵依靠,容易迷失方向。成年人有时都管不住自己,别说无人管束的孩子了。
晓华是个留守男孩,从高二接手这个班语文老师开始,我就很关注他。也许是他跟儿子的年龄差不多大吧,他身上让其他老师感觉头痛的毛病,我却都能包容。晓华上课要么呼呼大睡要么在下面玩手机,后来,班主任收缴手机,他不睡觉的时候,总喜欢找别的孩子说话、做小动作。批评他,一副不耐烦的样子,遇上严厉的老师,索性往桌上一趴,将衣服上的帽子蒙在头上大睡。老师们无可奈何只能随他睡,起码不打搅课堂。但是,我不放弃,非要把他推醒,温和地让他站起来、撵走瞌睡。
下课把他叫进办公室,问他晚上睡眠情况,问他不学习的原因。得知他是走读生,晚上在家里睡觉,无人陪伴监护。妈妈在上海打工,不学习是因为听不懂老师的讲课。我慈爱之心大发,一个16岁的少年孤孤单单,夜归独守空荡荡的屋子,心无所依,真让人心疼。他经常玩游戏到深夜或通宵,第二天怎么不打瞌睡呢。问题是他妈妈怎么就放得下心呢。
我从班主任那儿要来他妈妈的电话,当晚就打过去。说了晓华在校的状况,说了青春期孩子需要关爱、陪伴等等,埋怨他妈妈狠心扔下孩子去挣钱,问到他爸爸对孩子的教育怎么看。他妈妈哭了,哭诉了自己的不得已和对晓华亏欠。我很震撼,晓华3岁时亲爸就病逝了,妈妈在上海打工又嫁人生了才四岁的小儿子。上海的借读费高昂,再说高考必回本地,所以就把晓华一人留在家里。放下电话,我泪流不止,太心疼这孩子了,才16岁呀,就承受那么多人生之痛。之后,对他倍加关心,我们讲定:他晚上保证7小时左右的睡眠,上课尽量不睡觉,有困难一定要找我帮忙。
高二结束的那年暑假,他来找过我借到上海的路费。他把妈妈给的路费弄丢了,本来是想在工地自己挣的,拎了3天水泥桶,手都打血泡了。孩子将手伸给我看,触目惊心,万分怜惜。高三,晓华有很大的改变,起码在语文课上表现很好,还写出了真情实感的好作文,我把他的文章拿到课堂泛读。他是美术生,高考考上了武汉一所美术学院。
可能是他上大三的时候,我们在一个生日宴上相遇。孩子走过来,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深深给我鞠躬,说:“这是我读书一来,对我最好的恩师。”那一刻,我泪奔。孩子懂得感恩,这就够了。
这是我教育留守孩子成功的例子之一。可是,关于秋雨的教育就成为了心中的痛。秋雨是高一新生,家住W镇却没能就近读高中,是因为D校的招生老师了解他在初中的种种劣迹,拒收为徒,他只得舍近求远来到我们学校。
秋雨的确是个问题孩子。浑身有一股江湖混子的戾气,在班里老子天下第一。开学仅仅一个月,就名声大噪,教他不教他的老师都认得了他,因为老是被请进办公室。欺凌同学挑衅老师扰乱课堂就是他的主业,班里同学惹不起都躲着他。他上课最喜欢大声吐口水,很夸张的“啊——呸!”,时不时就吐一下,把上课的老师搞得很烦,批评他就大声抗议:“我吐唾沫,又不犯法!”老师们都找班主任告状,搞得班主任很棘手。
那天我去上语文,新课导入《故都的秋》,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秋雨开始吐唾沫:“啊——呸!”反正他是专搞破坏美的。我强压怒火,只能智取:“秋雨,你是不是有胃病呢?”他大声抗议:“你才有病!”“我看你老是吐唾沫,担心你胃不舒服。我认识一个老中医,是胃病专家,要不我带你看看去?”他见我始终温和,不好再发作,嬉皮笑脸地说:“我没病,不吐了可以吧。”那节课后面部分上得很安静。
又一次上语文课,他用脚把前面同学的凳子勾倒了,害同学摔倒。我大怒,把他赶出教室站到班主任办公桌旁。下课了,他跟我强词夺理:“我一没吐唾沫,二没说话,啥都没做硬把我赶出课堂。”“你真是撒谎成性,也不知你妈妈是怎么教育你的!”说到他妈妈,他急火攻心,咬牙切齿地说:“我有错就说我,别说我妈!”这孩子的软肋是妈妈,爱妈妈的孩子还有救,我就想请他妈妈来学校。了解了情况才知道,秋雨的爸爸是W镇的黑道混混,因犯事外逃离家多时,平日是妈妈一个人辛苦带他。上高中了花销大一些,他妈妈到广州打工去了,把秋雨托付给婶婶。
秋雨的戾气可能是从父亲那里来的,可母亲的陪伴和关爱还是折射给了孩子。可惜,妈妈没能坚持陪伴,本就毛病多的孩子失了监护人在身边,自我失控放纵,肯定会不可收拾。我在想怎样打开缺口进入他内心的时候,他因屡触班规,跟班主任发生冲突,发信息威胁班主任,被学校劝其退学了。唉,一棵未长成的树苗流入社会,就看他的造化了。也许碰得伤痕累累之后会改变,也许会像他的爸爸一样混入黑道。
在一个未成年的问题孩子那里,教育显得很无能,做教育的人有失职的愧疚。写这件事,是要大家思考,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升学考试还是把孩子引上正道儿,让他们成为健康有用的人。很显然,我们现在做的教育主要是升学考试,培养了一些会考试但不一定健康的人。忽略道德品质培养的教育是粗糙的,难以打磨出高尚的情操。一群有智慧的自私之人在一起竞争、玩弄手段,社会将会什么样子可想而知!这种粗糙的教育还抛弃了一批有弱点有缺陷的孩子,不知他们会否成为社会的负累或渣子。
“教育不是移山填海的工程,是细针密缝的刺绣”“教育是苦口婆心的叮咛,不是法令规章的堆砌”,这些教育标语大手笔题写在学校最醒目的位置,提醒教育工作者把教育做得细致而有温情,切忌粗暴冷酷。因为,教育的对象是孩子,未成年的人,一定得用真心真情去做教育工作。教育孩子成人是大事,教育做好了,未来的人就好了。教育领导人必须要懂教育,制定教育政策制度一定要站在“育人”的高度。
像晓华和秋雨这样的留守少年,全国不知有多少。父母不在身边,谁来关心他们的成长?谁来呵护他们的心灵?爱的缺失可能会导致心理不健全性格出问题,而缺少心灵关怀的教育,只会传递冷冰冰的考试竞争。教育对人格塑造对人生观的引领失职的话,孩子将何去何从?社会将何去何从?
上一篇:为什么要带孩子去旅行?
下一篇:祖孙三代场景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