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宝典

孩子是如何被摧毁的?

浏览量:685次 发布时间:2016年7月12日 作者:裔传林
导读/推荐的理由:我们真的爱孩子吗?我们的焦虑从何而来?为何多年“呕心沥血”的养育教诲,却并不被孩子接受?我们远离了传统思想,却又无法充分吸收现代意识,因而在不自觉中对孩子进行着“需要感恩的摧毁”教育
虚伪以待

暑假才开始十天不到,我已接到了四起关于孩子成长问题的咨询,看到心急如焚、束手无策的父母,看到充满愤怒、抑郁、暴戾、缺少生命能量的孩子,尽管常年会做这样的咨询,还是有许多的感叹。联系到昨天自己的女儿打电话给我说:“爸爸,我爱你,谢谢你”。回来我问孩子今天怎么了,她告诉我,她身边许多的朋友和同学都得不到父母真正的关心和爱,刚有一个朋友的妈妈,留给她一笔钱,然后消失在国外了。现今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到底怎么了?
当前我们正从农业社会往商业社会过渡,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原有好的维护人文秩序的礼让、恭敬之心等荡然无存,同时与商业文化相匹配的自我、平等、协约意识并未建立,所以一片混乱和迷茫。现在许多人包括孩子,既不关注真正的自我价值(自我不是自私)、也不关注他人和环境,所以出现了许许多多诚信缺失、无所敬畏、轻负生命等社会失常想象。
失常的家庭系统
卢梭说过这样一段话:凡事刚出于造物者之手时,都是美好的,但是一旦交到人类手上,就风华顿失,因为人总是勉强在在稻田上种出麦子来,或是要桃树上长出李子来,也不分清土质、气候是什么样子,不分青红皂白地伤害一切东西,就连对他的同类也是这样,他要他的子孙们像兽栏里的马匹一样,按他自己的意愿去成长,像园中的树木一样,按他自己的幻想去教育他们。

父母为何会焦虑?心理学上所谓焦虑就是某种生存价值受到威胁时所引发的不安,这个价值是这个人存在的根本,比如成功。简单的说就是,我想要得到某种非常想要的东西和结果(成功),却不知道如何才能得到这个东西和结果(成功),所以就会焦虑不安。

我们焦虑的根本原因,我们由农业文明的礼让文化向商业文明的竞争文化转型,而迷失了自我的需求,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能做的又是什么?

父母在竞争的社会中,身心俱疲、倍感生活的艰难,由此得出一个结论,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我的孩子必须名牌大学,各种技能加身,这样才能在各种竞争中胜出,过上幸福的人生。只要成功还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就无法避免焦虑,因为成功的欲望会滋生出关于失败的恐惧。所以父母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名次,获奖情况,而无意去关注孩子这个人作为生命的人的真正心灵需求是什么。

在过去的许多年特别是萨提亚女士开展家庭治疗以来,大家对于家庭塑造人的力量有了非常深的认识,发现家庭对个人的影响力远大于我们的想象。父母的教养方式形成了孩子的自我概念,而孩子对于自我的观点会影响他们在生命中的一切的抉择。当代家庭中出现的各种危机,与我们教养子女的方法有关,并且会代代相传。

现代社会父母都非常的忙,大部分的父母教养孩子的时候,基本上是用遗弃和忽视的方法来抚养和控制孩子(如来老人带,让保姆带),而让孩子从中学到羞愧,父母遗弃孩子(包括身体和心理上的遗弃)有许多种方式:由别人抚育孩子、对孩子的情绪和感受不回应,不满足孩子的依赖和陪伴需求、通过比较、体罚、恐吓等方式对孩子以身体、情绪、精神上的虐待、利用孩子满足父母的虚荣和未满足情结、利用孩子维持和挽救婚姻、父母有婚外情等不端行为让孩子自卑和蒙羞。
s18.jpg
父母遗弃和忽视的孩子不但得不到关怀、而且要去照顾父母的感受和需求,他们变得孤独和迷离,有着一颗羞愧、自卑的内心。一旦孩子内心有了羞愧和自卑的声音,面对自我便成为一种痛苦的经验。基于补偿心理,人会创造一个虚假的自我,以便让自己活下去。“假我”可以保护自己不去面对真实自我的痛苦及内心的无助。在虚假的自我多年以后,个人的真我将变得麻木,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没有自我所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人们的想象,在我做成人咨询的工作中,许许多多的成人,外在职业、角色是成人,但事实上都只是个“大”的孩子,同样这些表面长大而内心不成熟的人管理着我们的企业、各个部门,而且领导着许多的人,并养育着自己的孩子,这些孩子将来也不会成为成熟有自我价值感的人。 记得有一次学习,隔壁会场就是关于成人内在小孩的情绪释放课程,那种压抑、愤怒、哭泣、呼号令到我们这边无法上课,许久难以释怀父母是对孩子摧毁和伤害是如此的深远。

我们许多人父母都认为,借着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和知名大学,便可解决孩子人生的种种问题,能出人头地,他们为孩子的将来而焦虑,渴望孩子因教育而获得安稳的职位或是幸福的婚姻,可事实总与愿望相对立。许多父母花钱请一些培训机构来摧毁自己的孩子,孩子出了状况,跟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那么爱他,他却不知感恩”。这就是需要感恩的摧毁教育。如果父母能少一点盲从,少一点焦虑,花几十元买本专业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书来看看,就知道我们的所作所为是如何用爱的名义,无知而乐此不疲的摧毁一个孩子的身心。

我们真的爱孩子吗?只要我们期望孩子的是权势、财富、有更高更好的社会地位、步上社会的顶层精英,我们的心中便没有爱,因为对成功的崇拜,助长了竞争和冲突,父母和孩子的内心永远得不到平和及安宁。因为成功不可能恒在。爱孩子,是和他们的内心沟通,使他们受到正确的教育,以帮助孩子成长一个自我独立、意志坚定、情感充沛、智慧创新完整的人。而不是接受被人认为好的教育,对于部分父母的独立特行,更可怕的是绝大部分父母的集体被害与无意识。

失常的学校系统

为什么那么多的孩子讨厌上学,觉得学校沉闷、压抑,一进入学校就得进入被评判和打分的行列,为了得到认可,你不停地竞争,很多孩子站在讲台前,接受老师的当众羞辱。学校里还有来自同学的羞辱,孩子们嘲笑起同学来也是非常的残酷,由于同学的羞辱,学校生活对许多孩子来说是双重的负担,一边是父母和老师要他们努力学习,另一方面由于成绩和其它生理的原因而被老师和同学取笑。

现代教育常常是心灵创伤的源头,学校崇尚各类考试和竞争,这种制度本身就是让人感到羞耻和沮丧的,它常要求孩子死记硬背,争取高分。竞争最大的危害就是除了第一名,其它的都是失败者,第一名下次变成第二名也是失败者。苛求完美(一百分才是最好的),用伤害心灵的方式来衡量孩子 ,跟所有苛求完美的制度一样,达不到标准的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有缺陷的人。如果孩子在学校考砸了,他会痛苦,他会自卑,他会抬不起头来,他的内心被划了一道道伤口,“我不行”。即使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很好,他还会有问题“人生的每件事都要取得一百分,否则就是失败。学校没有一个认可每个孩子是独特生命个体的环境,也不会按孩子独特的、独一无二的面目来对待他们,学校只是一个考试工厂,孩子只是满足大人需求的考试机器。这样孩子不是因为感觉成功机会渺茫而自暴自弃,就是陷入迎合家长老师需求的迷途,自我而被迷失。因为学校鼓励顺从和死记硬背,但从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能力, 都太忙于考试了。

现在学校里虽然有不少有胆识、有创见、有爱心的老师,但同样也有许多脾气乖张、言语伤人的老师,他们把自己内在创伤和愤怒投射到学生身上。很多人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伤害。却无力改变这一切。当一个人决定从事教育时,他应该自问的第一件事是:什么是教育。是传授一般知识吗?想将孩子加以控制和限制,使他成为这个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齿轮,还是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人?一个醉酒的人只能唤醒一群疯子。

教者,上施下效也,老师是否愿意自我成长,让自己成为一个恭敬谦和的人,真正的教育没有别的途径,就是以老师自身的生命状态去影响和唤醒一个个纯真的生命,护送他们走上自由之路。这在目前大背景下是如此的艰难,唯有艰难才突显这些老师的可敬和可贵,无论是华德福、蒙氏、国学都在做各种这样的偿试。 

亲爱的老师们,你们知道你们的责任有多重大吗?在孩子人生最重要的头七年,当孩子走出家庭首先碰到的就是你们老师,你们影响孩子的大半个人生,你们决定要带着这么多孩子走向良善和真诚,还是走向别的,全在于你们的那颗心!

现代社会个人物质生活中的权益利害,自由、平等、人权民主等原则,并不能替代和等同有着五千年传承的人际情感联系,也不能等同个人的体验和价值追求。但任何个体都生活在社会,即生活在与他人的各种不同关系之中,这在中国传统规定为“礼”。此礼非封建等级的纲常之礼,而是符合万物生长规律的秩序之礼,比如对大自然环境和父母的恭敬及感恩,这是大的系统的秩序,无序则会失衡,失衡就会有这样哪样的心理和生理问题,社会和家庭都是一样。这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既不墨守前人的古训,又要大胆创新,探索与我们这个时代和文明相匹配的人文精神。

敬守礼序,他人既非地狱,也非上帝,不是仇敌,也不是奉献对象,而是各种实在的关系和情感。古人将外在的人文礼制归结为内在的情理结构,实际是塑建人性,兄友弟恭、夫和而义、妻柔而正,礼善万物,这不仅是外在的行为秩序,而是内在的心理结构,这心理结构既不止西方的理性,也不止是东方的情感,而是两者的渗透、交融。 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的人和社会的人的统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更多精彩文章

手机进课堂的阻力主要在哪?推动力有哪些?

王竹立,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副所长、硕士导师、学术带头人。广东省政协第九、十、十一届委员,第十...[详细]



更多精彩活动
logo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