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中国的教育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长|代表委员谈家教
浏览人数:1080次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白岩松 发布时间:2021年3月17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作为央视名嘴,白岩松一直特别关注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给家长育儿提供支持。
在今天,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在回答网友提问时提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草案中,有这样一句话,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
白岩松还说,希望自己说的这句话可以上热搜!
作为央视名嘴,白岩松一直特别关注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给家长育儿提供支持。
同时他也经常发表关于家庭教育的犀利评论,直戳家庭教育痛点,呼吁家长正视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起来看看他有哪些观点和建议!
我们生活中有多少的父母还处于进步的过程中?很多家长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够进步,然后把责任说成是社会问题、是教育问题,其实这种抱怨里面相当大的比例还藏着推卸自己责任的部分。
绝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所承担的责任起码占51%,不要总是抱怨别人,得先改变自己。否则熊孩子会越来越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每天同孩子的交流。同样,也没有一个老师可以替代父母,带给孩子童年需要的内容。
儿子是生命中的主角,我与他的母亲不负责编写他的剧本,只想做一个称职的观众和欣赏者。
……
北京中考成绩公布后,很快,我就知道自己儿子的成绩,“是个高分”。
我松了一口气,不仅因为儿子“考得好”,更在于“没考得太好”。中考前,我和孩子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我曾给孩子寄出了一封“人生邮件”,邮件中特别强调“不争第一”。
“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身体力行带给孩子的梦想。比如:我是阿根廷队的球迷,我和妻子在家不是看书,就是听音乐,除了看足球比赛我们很少看电视,我从来没有引导孩子喜欢哪一支球队,也没有说过你要喜欢看书等。现在我的孩子是阿根廷队的球迷,他从来不看电子书,房间里堆满了纸质书。
比如,我家里住顶层,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后,我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下去。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缩短等待时间。后来我发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我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的话。
我的儿子是一个书迷,快小学毕业时,孩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朝、明朝的历史来了兴趣,便去找这方面的书看。此外,孩子像我一样也喜欢上了摇滚乐,我觉得挺好,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不是瞎听吗,有什么用?但是,他在听摇滚乐的过程中,每天翻译一首歌词,英语水平上升得很快。
对于孩子的兴趣,我从不刻意培养,甚至,可以说近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我同意孩子在头一天半夜看球,结果是孩子次日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我:“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
第一,择校不如择师,“择师”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不厌倦学习,是否养成好的习惯,是否自信,真正的关键,是你最初遇到了怎样的一个老师。
一路上,你所遇到的老师,从某种角度说,决定了你的一生。也许是我幸运,上学时成绩虽然起伏巨大,好时名列前茅,差时名落孙山,一路上也挨过老师很多批评,但只要有成绩,总得到鼓励。自信,从来未被真正摧毁,反而在老师一路细心的照看下,有勇气向前。
第二是学校一定要离家近些。这样孩子才能多睡一会儿,不会因为过早起床而讨厌上学。
这种情况下,不管你多努力想加塞都很难,能弯道超车的只有少数人。大家都努力,不管你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就像每天早上挤地铁,你都只有一块狭小空间。
有时候别人会说当今社会要“拼爹”如何,生活中当然存在这个现象,但是信这些没有用,唯一能信的就是让自己更优秀,用你的智慧和创造力去弯道超车。
伦敦奥组委负责人说,首先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接下来他说了第二句话,对我影响巨大,而且印象深刻。
他说首先体育教会孩子们、年轻人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接下来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教过孩子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呢?如果我们不能教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体面有尊严地输,并且把体面有尊严地输上升到一种叫“第二种成功”的概念的话,根本的变化就很难发生。
记得有一个学期,作为数学老师的舅舅一直在和我玩一个游戏,他每天给我一个几何图形,他画完第一条辅助线后,便让我画第二条。
一般情况下,一道题只要画出一条辅助线,就算解答完了,可以得满分了,但实际上有好几条辅助线都可以解开这道题。
直到很多年后,当我被人夸赞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时,我才意识到是舅舅的游戏改变了我的思维,那就是不要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
我们的教育总是告诉孩子一个标准答案就算结束了,这使得孩子的好奇心都被扼杀了,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如何成为创新人才?数学需要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的诗歌、作文、电影、音乐、美术等为什么也必须使用一种框定的答案呢?
有一次活动彩排的时候,我采访一位“孝心少年”,问他:“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是你们姐弟两个为什么都要学跳国标舞?”
他说:“一是可以锻炼节奏感,二是可以挣钱贴补家里。”这样的回答多么朴素真实啊!
但是后来我再问他,回答就变成了老师所指导的标准答案——“跳舞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美”。
我们不要再以那些所谓正确的答案限制孩子,让他们从此进入一个封闭的箱体。孩子们有很多想象、很多好奇,我们要激活他们的好奇。
幸好舅舅在我童年的时候给了我不只有标准答案的游戏,让我知道很多问题在第一个答案就停止了,那是“人云亦云”;但是你寻找第二个甚至第三个答案的过程才更有趣味,更有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思维,在小学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止一个答案,哪怕你错了,也是发现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未来的优秀与创造,可能就在最初某个转换了角度的错误答案中。
我觉得我非常感谢阅读,因为阅读在我18岁那一年为我的生命种下了那么多可以生根开花的种子,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更重要的是,让我的今天不是我18岁所厌倦和讨厌的那一个,我觉得这太重要了。
有数据显示:
10岁-19岁之间的青少年读书最多,可是那些书有相当大的比例不是他们爱读的书,而是和当下的考试等有关系的书。因为读功利的书,而没有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
20岁——29岁,为名利忙,事业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
40岁——49岁,进入读书最少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人生走到这个阶段,已经定型了,不再需要读书。
到了老年,读书开始增多。因为离开事业一线,不再为名利权利奔忙,被动性地靠近生命的真谛,重新捡起书籍,这时阅读回到了它最大的本质,那就是乐趣,无用为有用,滋补人生。
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要让年轻人享受书籍的乐趣,不仅仅为功利目的而读书。要在青少年时期把读书培养成为一生的习惯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白岩松还说,希望自己说的这句话可以上热搜!
作为央视名嘴,白岩松一直特别关注家庭教育,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呼吁社会各界给家长育儿提供支持。
同时他也经常发表关于家庭教育的犀利评论,直戳家庭教育痛点,呼吁家长正视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一起来看看他有哪些观点和建议!
中国的教育,最值得吐槽的是家长
我总觉得天天在家打麻将的父母是很难教会孩子读书的,我认为在中国的教育里面,首先最值得吐槽和抱怨的是家长,而不是社会与学校。我们生活中有多少的父母还处于进步的过程中?很多家长总是在抱怨孩子不够进步,然后把责任说成是社会问题、是教育问题,其实这种抱怨里面相当大的比例还藏着推卸自己责任的部分。
绝不是生理上当了父母,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终身学习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所承担的责任起码占51%,不要总是抱怨别人,得先改变自己。否则熊孩子会越来越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任何一股力量可以代替父母每天同孩子的交流。同样,也没有一个老师可以替代父母,带给孩子童年需要的内容。
儿子是生命中的主角,我与他的母亲不负责编写他的剧本,只想做一个称职的观众和欣赏者。
……
人生不是竞技场,不要争第一
说说我儿子的故事。北京中考成绩公布后,很快,我就知道自己儿子的成绩,“是个高分”。
我松了一口气,不仅因为儿子“考得好”,更在于“没考得太好”。中考前,我和孩子开过一个玩笑,“你要是考上了北京最好的高中,我跟你急,你要是考了第一,就跟你断绝父子关系。”
我曾给孩子寄出了一封“人生邮件”,邮件中特别强调“不争第一”。
“人生不是竞技,不必把撞线当成最大的光荣。当了第一的人也许是脆弱的,众人之上的滋味尝尽,如再有下落,感受的可能就是悲凉,于是,就将永远向前。站在第一位置的人不一定是胜者,每一次第一总是一时的风光,却赌不来一世的顺畅。”
“争第一的人,眼睛总是盯着对手,为了得到第一,也许很多不善良的手段都会派上用场。也许,每一个战役,你都赢了,但夜深人静,一个又一个伤口,会让自己触目惊心。何必把争来的第一当成生命的奖杯!我们每一个人,只不过是和自己赛跑的人。”
讲道理没用,言传身教最管用
外界通常对我有一个误解,就是作为一个全国人民都熟知的“国脸”,我应该不是一个好父亲,“他那么忙,哪来时间陪孩子,又拿什么影响孩子?”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言之教”,是父母身体力行带给孩子的梦想。比如:我是阿根廷队的球迷,我和妻子在家不是看书,就是听音乐,除了看足球比赛我们很少看电视,我从来没有引导孩子喜欢哪一支球队,也没有说过你要喜欢看书等。现在我的孩子是阿根廷队的球迷,他从来不看电子书,房间里堆满了纸质书。
比如,我家里住顶层,每到晚上坐电梯回家。上了顶层后,我都会摁下“1层”,让电梯下去。因为晚上的大多数人都是回家,如此方便其他回家的人,缩短等待时间。后来我发现,以后每晚回家,孩子非常自然地也有了这个习惯,而我从未跟孩子说过“你该怎么怎么做”的话。
家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角色,所谓言传身教,你认为这个年龄的孩子,你天天摁在这儿,跟他讲大道理有用吗?
孩子的兴趣,不用刻意培养
非常幸运的是,我在童年的时候,母亲没有阻拦我阅读各种各样的书。那个年代没有适合我们的读物,于是大人的书、小孩的书,甚至很多奇怪的书我都去读,我还用母亲的两个阅览证到处借书看,于是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陪伴我至今。我的儿子是一个书迷,快小学毕业时,孩子迷上了金庸,并一口气读完了全集。之后,孩子便对清朝、明朝的历史来了兴趣,便去找这方面的书看。此外,孩子像我一样也喜欢上了摇滚乐,我觉得挺好,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不是瞎听吗,有什么用?但是,他在听摇滚乐的过程中,每天翻译一首歌词,英语水平上升得很快。
对于孩子的兴趣,我从不刻意培养,甚至,可以说近乎“纵容”。曾有一次,在第二天有课的情况下,我同意孩子在头一天半夜看球,结果是孩子次日放学回家骄傲地告诉我:“我们班没有任何人敢这样。”
我并不认为“看球是瞎看,没啥用”,这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请问在人生中,哪有这么好的机会,让孩子感受到不放弃,结果可能会发生改变的例子。课堂上给不了。
择校不如择师,选择离家近的学校
现在有很多人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小学,每天早晨需要花很长时间把孩子送到学校。我的孩子上小学是在离小区只有30米的学校,也不是什么名校。我当时选择小学的理念有两点:第一,择校不如择师,“择师”才是最重要的。
一个孩子能否健康成长、不厌倦学习,是否养成好的习惯,是否自信,真正的关键,是你最初遇到了怎样的一个老师。
一路上,你所遇到的老师,从某种角度说,决定了你的一生。也许是我幸运,上学时成绩虽然起伏巨大,好时名列前茅,差时名落孙山,一路上也挨过老师很多批评,但只要有成绩,总得到鼓励。自信,从来未被真正摧毁,反而在老师一路细心的照看下,有勇气向前。
第二是学校一定要离家近些。这样孩子才能多睡一会儿,不会因为过早起床而讨厌上学。
精神上富养一点,物质上“饿”一点
在孩子童年的时候,我们在精神上要富养孩子,但在物质上可以清苦一点——经常让孩子“饿”一点儿,让他们在想要得到某些物质东西的时候,需要一些等待,需要踮起脚才可以得到,这样的得到才是最快乐的。人生中最好吃的饭是饿的时候吃的,最能获得快乐的东西是盼了很久后得到的。
关于“拼爹”,唯一能信的是变得更优秀
我们是中国第一批新闻节目主持人,就像长期的沙漠中出现了仙人掌一样,被人当作“绿色植物”。随着时代逐渐正常,一代又一代人在“排队”,70后的前面有60后,当90后杀入职场,80后已经任劳任怨工作很长时间了。这种情况下,不管你多努力想加塞都很难,能弯道超车的只有少数人。大家都努力,不管你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就像每天早上挤地铁,你都只有一块狭小空间。
有时候别人会说当今社会要“拼爹”如何,生活中当然存在这个现象,但是信这些没有用,唯一能信的就是让自己更优秀,用你的智慧和创造力去弯道超车。
体育,教会孩子有尊严地输
2012年我参与报道伦敦奥运会,伦敦奥运会的口号叫激励一代人。在奥运会即将结束的时候,有记者问伦敦奥组委的人,说你们理解的体育是怎样激励一代人的?它激励了一代人什么?伦敦奥组委负责人说,首先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接下来他说了第二句话,对我影响巨大,而且印象深刻。
他说首先体育教会孩子们、年轻人如何在规则的约束下去赢,接下来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那么,我们什么时候教过孩子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呢?如果我们不能教会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体面有尊严地输,并且把体面有尊严地输上升到一种叫“第二种成功”的概念的话,根本的变化就很难发生。
不要用标准答案限制孩子
童年时的一个游戏,曾经深深影响了我。记得有一个学期,作为数学老师的舅舅一直在和我玩一个游戏,他每天给我一个几何图形,他画完第一条辅助线后,便让我画第二条。
一般情况下,一道题只要画出一条辅助线,就算解答完了,可以得满分了,但实际上有好几条辅助线都可以解开这道题。
直到很多年后,当我被人夸赞有很多不一样的想法时,我才意识到是舅舅的游戏改变了我的思维,那就是不要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
我们的教育总是告诉孩子一个标准答案就算结束了,这使得孩子的好奇心都被扼杀了,那么,他们长大以后如何成为创新人才?数学需要有标准答案,但是我们的诗歌、作文、电影、音乐、美术等为什么也必须使用一种框定的答案呢?
有一次活动彩排的时候,我采访一位“孝心少年”,问他:“你家里经济条件不好,但是你们姐弟两个为什么都要学跳国标舞?”
他说:“一是可以锻炼节奏感,二是可以挣钱贴补家里。”这样的回答多么朴素真实啊!
但是后来我再问他,回答就变成了老师所指导的标准答案——“跳舞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美”。
我们不要再以那些所谓正确的答案限制孩子,让他们从此进入一个封闭的箱体。孩子们有很多想象、很多好奇,我们要激活他们的好奇。
幸好舅舅在我童年的时候给了我不只有标准答案的游戏,让我知道很多问题在第一个答案就停止了,那是“人云亦云”;但是你寻找第二个甚至第三个答案的过程才更有趣味,更有创造力。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思维,在小学的时候就应该让孩子知道:很多事情不止一个答案,哪怕你错了,也是发现了一个新的思考问题的角度。未来的优秀与创造,可能就在最初某个转换了角度的错误答案中。
阅读培养,太重要了!
我在想如果要是没有18岁,诗歌让我知道了自己该说什么样的话语;如果没有18岁,三毛用她的一系列的与爱情有关的书籍,告诉了我们远方在哪里,我觉得我抵抗不住饥饿。我觉得我非常感谢阅读,因为阅读在我18岁那一年为我的生命种下了那么多可以生根开花的种子,让我成为了今天的我。更重要的是,让我的今天不是我18岁所厌倦和讨厌的那一个,我觉得这太重要了。
有数据显示:
10岁-19岁之间的青少年读书最多,可是那些书有相当大的比例不是他们爱读的书,而是和当下的考试等有关系的书。因为读功利的书,而没有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
20岁——29岁,为名利忙,事业压力大,没有时间读书。
40岁——49岁,进入读书最少的时候,很多人觉得人生走到这个阶段,已经定型了,不再需要读书。
到了老年,读书开始增多。因为离开事业一线,不再为名利权利奔忙,被动性地靠近生命的真谛,重新捡起书籍,这时阅读回到了它最大的本质,那就是乐趣,无用为有用,滋补人生。
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要让年轻人享受书籍的乐趣,不仅仅为功利目的而读书。要在青少年时期把读书培养成为一生的习惯和最好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页
上一篇:货拉拉女孩死亡真相公布,我不敢想
下一篇:刘欢病情恶化现况曝光,怎么这样?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