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席卷校园,是基础教育的一大悲哀

浏览人数:754次 来源:互联网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4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现在,这种风气开始逆袭,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抓时间”、“作业多”、“课时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而那些规范办学的学校,反而成了另类,逐渐被质疑。
虚伪以待

和一个高中生进行交流,问他高中累不累,他说“太累”了,觉怎么也不够睡。我问他周末是不是用来“补觉”,他说“哪有时间,我们没有周末”。

我非常惊讶,即便是高中,哪怕是高三,也不能没有周末啊,即便是不能休息两天,休息半天总是可以的吧。

这个孩子苦笑着说:“我们是‘迷你休’”!

“迷你休”?听到这个概念,我很惊讶,也很好奇,我想知道学校还能怎么“压榨”学生。他说:“一个月休2天,这还是赶上了国庆节放假,以后不知道怎么休息。平的周末,没有小休,只有周六晚上可以休息2个小时,所以我们称之为’迷你休‘。”


一个学校,对于学生的时间压榨,竟然到了这种地步,就差“两班倒”了,关键的问题是:这个学校的生源也不差,但是高考成绩一直不温不火,但是也能招收到一批尖子生,因为社会的评价是“抓得紧,管得严”,老师认知负责。

现在,这种风气开始逆袭,评价学校的办学质量,“抓时间”、“作业多”、“课时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标准,而那些规范办学的学校,反而成了另类,逐渐被质疑。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非常流行的词:内卷化!

什么是“内卷化”?这是西方传入的一个名词,意思是“向内演化,或绕圈圈”,更宽泛一点说,所有无实质意义的内耗都可以称之为内卷。”

举个通俗的例子,一个公司,员工习惯了8小时工作制,公司成绩不错,井然有序。突然,转来了一个新同事,这个同事开始主动加班,开始了“996”,虽然没有多大效果,但是却得到老板的赏识,于是又有几个人开始“996”,到最后,那些坚持8小时工作制的员工,就会成为“另类”,于是最后全员加班,开始了“996”的生活,大家带着情绪低效地工作,公司的效益并没有因此增加,这就是一场毫无意义的内耗。

所以,这种内卷,其实就是“没有引发质变的量变”,本应该受到抵制,现在却渗透到各个领域,学校也不例外。

校园内的“内卷“也体现在多个反面,其典型有两个:一个是挤压学生的休息时间;一个是题海战术。

这在高中阶段非常明显,因为这个阶段,面临高考,压力更大,所以有关部门对于一些政策的执行,也是睁只眼闭只眼,家长对于学校的做法,也是给予支持,所以学校开始“层层加码”,从延长学习时间,到压缩假期时间,高中生就“不配”休息了。你们学校在校学校10小时, 我们在校学习就能达到11个小时,看看谁厉害!最后,如果你考好了,我也不会留下埋怨,因为家长觉着学校抓得紧,老师认真负责,孩子考不好,就是孩子笨,和学校没有关系;如果我考好了,你考差了,或者大家都考差了,那对不起,你考差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休息太多,你们管得太松了。有些规范办学的学校,社会压力变大,生源开始流失,学校开始屈服,于是全部都到了这场“内卷”中。


不仅如此,在学校内部,“内卷化”同样存在,数学老师布置三套试卷,物理老师布置四套试卷,不管学生能不能做完,能不能做好,因为你布置了,我不布置,学生就只做你作业,不做我的作业,我的成绩就变差了。于是,各科老师不是研究怎么提升学生成绩,怎么“集约型”教学,提高自己的业务,给学生精简作业,而是比谁的作业多,这种疯狂、激烈、残酷而又低效的竞争,是广泛存在的。

学生是这场“内卷化”最大的受害者!他们的身体逐渐变成,精神逐渐变差,很多学生虽然投入了很多努力,但是最后依然考不上大学;而那些考上大学的学生,也因为高中阶段“用力过猛”,到了大学找不到了方向,最后迷失在大学校园,而这并非只是他们的原因。

教育“内卷化”,也给老师造成了很大的伤害!成了高中老师,尤其是高中班主任,意味着你已经失去了“正常人”的生活,除了白天应付各类繁杂的工作,晚上也没有时间陪家人吃饭、逛街、休闲,因为你已经是“学校的人”了,有的学校要求班主任每天晚上都要到学校,这其实也是“内卷化”的结果,这样的工作,不是以结果进行评价,而是以过程进行评价,不是逼着老师提高效率,而是逼着老师去拼时间,去内耗。

教育“内卷化”还会伤害“一方教育”!在这场残酷而低效的竞争中,那些规范办学的学校,也不会“幸免”,因为学校要生存,生源很重要,生源来自哪里?来自社会的认可,没有了社会认可,其他一切都是白费。但是,一个地方的教育水平,不是短时间能提升的,因为这不只是学校的事情,还包括家长的认知水平;不只是高中的事情,还包括初中和小学的水平;不知识文化的事情,还包括经济基础。当一个地区教育很难突破时,有的学校开始打“苦情”牌,于是“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成了借口,学校被迫被卷入这场低效的竞争中,这个地方的教育,再无出头之日了。

规范办学,真的很难!素质教育,真的很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如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注意: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先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