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岁缪可馨跳楼,让我看到了什么才是人性最大的恶!

浏览人数:1467次 来源:英伦大叔 作者:骆骆 发布时间:2020年6月18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六月四号,15:14分,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在上完两节语文作文课后,跑出教室翻越栏杆从四楼坠楼身亡。
虚伪以待

六月四号,15:14分,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学生缪可馨,在上完两节语文作文课后,跑出教室翻越栏杆从四楼坠楼身亡。

目前金坛警方调查结果就是两点:一是没有证据显示课堂上有袁某美打骂缪某某的行为,二是排除他杀。

孩子才10岁,令人痛心疾首。 

追溯原因,是缪可馨的作文《大圣三打白骨精》读后感被老师批评。 

她这篇作文的结论是:社会不乏伪君子,不要被他们蒙骗。老师认为这篇作文充满负能量,点评要传递正能量。

事件继续发酵,老师办课外班、学校甩锅,家长跪舔,人性的恶不断暴露。

某天清晨,这个孩子被送去学校,就再也没有回来。这样一个天真的孩子,纯洁的灵魂,从我们的世界消失,这是一个幸福家庭的幻灭,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痛。

01强项遭遇打击 


可馨是家中独女,性格开朗,俏皮可爱,在她口中妈妈是王母娘娘,爸爸是王子,爷爷是老廖。她是家里的开心果。

她从三年级开始在课外培训机构上作文课,作文写得有趣,总被表扬。 

家里的荣誉墙上,贴满了她斩获的奖状。

可以看出,可馨在学校的表现非常突出。而语文是她的强项,妈妈说前段时间的期中考试,可馨的语文是全班第一。

这篇被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显然让可馨在自认为的强项上狠狠栽了一跟斗。这对小孩子无疑是重重一击。

袁老师这作文改的什么玩意儿。这个小姑娘生动有趣的描写,统统被粗暴删掉了。 

而这篇作文中,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西游记》的作者并不是罗贯中,而是吴承恩,袁老师竟然没有发现。 

在可馨的这篇作文修改中,最糟糕的是“正能量”。正能量从此变成一个与死亡密切相关的敏感词。


什么是“正能量”?我在网络上不断搜索,这是一个物理名词,在文学领域,正能量尚没有明确的界定。

不许诉苦、不许批评、不许哭泣,世界以痛吻你,必须报之以歌!这就是正能量吗? 

杜甫的《三吏三别》,写尽安史之乱中的民不聊生;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尽数百姓艰难;白居易的《卖炭翁》操劳、贫穷、受尽饥寒、受尽欺侮。。。这些都是负能量?

芳芳日记算不算负能量?

02坠楼时间线 

6月4日,孩子跳楼近半小时,老师才通知家长。

这期间老师继续在学校上课,群发通知。任凭可馨妈妈苦苦追问,却一言不发。 

到医院后,并没见到孩子,此刻她已经躺在殡仪馆,被冷冻起来了。

晚上九点多,家属在警局苦苦哀求,终于被允许在殡仪馆见到可馨最后一面。她的裙子被血浸透,瞳孔灰白,双眼睁着无法闭合。

6月5日,可馨家属在金坛山水网发帖均被删除,在抖音发布相关信息被封号。

涉事老师正常上课,却不给可馨家长任何解释。

孩子家长雨中拉横幅讨说法,被警方陆带走关押12-24小时不等。 

6月7日,警方调查结果:排除他杀。

6月17日,遗体已火化。

目前案件无律师接手。

03一群丧尸 

当一个孩子以这样的方式离开时,作为他周围的人应该对孩子的逝去表示难过,这是为人最起码的悲悯之心。

然而班级群里,一连串的家长在点赞:站在一个小学生的尸体上,对一个老师进行讨好、逢迎,如此扭曲与冷血,我为你们感到羞耻。


据统计,中国儿童自杀率全球第一。每年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每分钟就有2个孩子死于自杀,8个孩子自杀未遂。这些点赞的家长,难道不是背后的帮凶吗?

这些点赞的家长,简直是一群丧尸! 

04声 讨

收红包、私办培训班、体罚,涉事教师每条红线都踩了。一场声讨正在展开。

缪可馨家人称,去年10月,女儿说在课上曾被袁老师扇过巴掌。袁老师承认确有此事。据调查,袁老师还在校外开班辅导班、收取家长红包。

“缪可馨坠亡事件” 从“作文批改”不当开始,已经越走越深。不过,就目前所能搜集到的信息来讲,依然无法证明涉事老师与孩子坠亡有直接关系。所以家长想要追责是很难的。但是声讨“涉事教师”的火候,却刚刚好。

目前,“缪可馨坠亡事件” 正式转向“抄检无良教师”的方向。从实际操作而言,家长也明白,孩子坠亡事件本身,很难追责“涉事教师”。但是依然竭尽全力去声讨,就是要老师为不良行为付出相应代价。 

即使无法追责,但是可以确定,小可馨的离去,老师是有责任的。

缪可馨在《三打白骨精》读后感中写道:“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却是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多么的讽刺。 

一个10岁小学生的死,一定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结果,包括老师、学校、社会,甚至父母,没有一方是无辜的。 

希望这样的悲剧不要再次上演,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健康的环境平安长大。

愿小可馨在天堂安息。

声明: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如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注意: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先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