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好学习 学生天天向上
作为语文老师,尤其应该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语文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因为语文最难做到深入浅出。而语文课堂,因为老师的照本宣科随意套版断章取义,学生对知识点不具备系统的认知,因而对语文兴趣索然,认为学不学应该样,有没有好好学一个样就是明证。语文老师本来就应该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博学多才,然后通过恰当的解说,认真地训练,学生才可能学有所成天天向上。
在20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觉得,要引导学生做到“工夫在课外,”老师首先要做好工夫在“课外”。就是说,在专业技术过硬的前提下,语文老师必须有学到老的干劲,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我自己正不断努力着。下面是几则课堂片段,请方家指正。
约定俗成
在讲解概念或者名词时,我特别强调四个字:“约定俗成”。为此,曾引用了一个小故事:
一堂低年级的英语课上,老师教学生认字母“abcd”,有一个学生提问了:老师,“a”为什么读“【a】”?老师解释许久,学生仍一头雾水,于是老师走到该学生身边,伸手捏住了学生的耳朵。学生喊了起来:哎呀,我的耳朵!老师反问:你怎么知道这是“耳朵”?
于是约定俗成得到解释了。然后,我还引申到“人”的概念:“人”字的形、音、义是约定俗成的,如果,老祖先当初把它的音定义为今天的“犬”字的读音,今天的“犬”还是低级动物吗?英国人把它写作“peper”,读作“皮袍”呢!我们学英语其实也是学习英国的约定俗成。于是,包括数理化在内的所有科目,我们首先要学的就是约定俗成。
——算是触类旁通吧。
表达技巧
说到表达技巧,我曾引用一则经典笑话:
一人与数位朋友相约郊游,到了约定的时间地点时,人未到齐。许久,倡议人说道:“唉,该来的没来。”于是有位朋友离开了;他又说:“不该走的走了。”于是人数又少了一个;有位很老友的朋友劝他说话注意点,他却说:“我又没说他们!”唉,不欢而散。
——于是,无论说话、写作文,必须照顾到受众的语言理解力和感受,恰当是前提,然后追求清楚与巧妙。
意象意境
关于诗词的意境意象问题,我让学生们做了一个简笔画小游戏:
拿出一张纸,横着摆放,在纸的中间位置均匀地写下自己的名字,然后在姓的前面写下“E”,上面写下“M”,下面写下“W”,在名字的最后一个字下面写下“W”,后面写下“Q”。大家看看,这些字母若连在一起,是什么?
听话的学生认真在看,在想,心急的已经在用弧线连字母了,突然有人爆出一笑:“猪啊!”
笑声中,我解释道:这些字母就相当于诗词中采用的“意象”,弧线为我们串起的图案就相当于诗词为我们营造的“意境”。简笔画可以用弧线,而诗词就只能靠我们的领悟了,通过对意象的领悟,在大脑中形成的像,就是意境。
——也算是愉快教学吧,最关键的是,学生对意象意境这两个抽象的概念还会抽象吗?
标点符号
为了让学生切实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我用了两则笑话:
1.某年三十,父子三人在一张红纸上各自写下一句新年愿望,然后贴在中堂。父亲写的是:今年好;老大写的是:晦气少;老二写的是:不得打官司。本来挺好的,但大年初一舅舅来拜年时却大呼小叫起来:怎么这样写字呢?快撕掉撕掉:今年好晦气,少不得打官司。
——唉,就因为那么一点点……
2.一人对前来串门的自以为是的“朋友”很有些反感,碍于面子,又不好说,正好天变了,要下雨的样子。于是写了几个字让“朋友”鉴赏: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本意是让他识趣点,走了的,谁知该人直夸主人厚道好客,还不走了。怎么回事呢?标点问题。大家不妨试断一下,看可以断出多少种意思来。
——标点,能说不重要吗?它可是我们写作必不可少的工具,感情表达非他不可。
自律他律
自律他律问题,好解释,但易抽象,学生不易明白,因而难以入脑。这一点学生周记中时有流露,尤其是独生子女,不懂得怎么与人相处。于是,我尝试着化抽象为形象了:
1.爷爷、孙子和驴子去赶集。本来各自悠闲地走着,旁人说话了:傻帽,放着驴子不骑,在锻炼吗?于是孙子上了驴背。不久,又有人说话了:这样惯小孩,难怪说这是垮掉了的一代。于是驴背上换成了爷爷。不久,又有了批评的声音:老人心真狠,孩子这么小,哪里走得动哟。于是爷爷、孙子都骑上驴背。可是还有声音:怎么就没有保护动物协会的人来管管呢?那么小的驴子,居然被两个人这样虐待!于是,爷爷和孙子把驴子扔到河里,高高兴兴步行去赶集了。
——这样的他律,好玩吗?
2.一个电影镜头:走乡串户买二手成衣的商贩,劝试穿的农民买了吧:你穿着多精神,多好看呀!农民:好看吗?真的好看?哦,我花钱,你看好看?不买!
——典型的自律。
然后,我告诉学生,走极端都是不好的,分清场合,分清事件,合理运用自律他律才是正着。
其实,我所引用的故事、笑话等,都来自于日常的阅读,一方面课堂气氛活跃了,一方面学生的知识点牢固了,再就是,学生们也会自己重视课外阅读了。学生对语文还会应付吗、排斥吗?兴趣真的需要引导、培养;老师真的需要以身作则。
所以,要想学生天天向上,老师必须好好学习。语文老师尤其应该如此。
望不吝赐教。
上一篇:做母亲需要的是智慧
下一篇: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纠正偏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