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吓威胁孩子是愚蠢的做法

浏览人数:981次 来源:做个不骂孩子的妈妈 作者:席新 发布时间:2015年8月10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您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些话吗?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再哭,让狼把你叼走!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走不走?不走我走了!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虚伪以待

 

您对自己的孩子说过这些话吗?
要是再不听话,就叫警察叔叔把你抓去。
再哭?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
再哭,让狼把你叼走!
还敢撒谎,我撕烂你的嘴巴!
走不走?不走我走了!

孩子更需要安全感

记得曾经见过这样的场面:

一位母亲在路边哄孩子。小孩子不听劝,拼命地哭。母亲说好话,给他东西,都不管用。最后,母亲实在不耐烦了,大声说:“你还哭不哭?再哭我就走了!”并做出要走的样子。孩子哭得更凶了。母亲二话不说,扭头就走。孩子见妈妈真的走了,不要他了,慌了神,赶紧追上去,边哭边喊:“妈妈,不要扔下我,我不哭了……”

这样的场面看着是很令人心疼的。这位母亲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非这样对孩子不可吗?父母是孩子最依赖的人。孩子从出生起,就对父母有特别的眷恋,同时也有着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感。心理学上管它叫“基础不安”。不管孩子是否懂事,他的心里,都经常有“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忧。在这种心理背景下,还对孩子说“你不听话妈妈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他的潜在不安会加剧,易于受到大人无法想象的打击。这种精神上的不安,很可能会让孩子做出极端的举动,比如自杀。到这个时候,父母后悔就太迟了。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有时并不明白父母只是为了哄他而说出恐吓的话,并非真的不要他或不爱他。作为父母,应该明白,恐吓和威胁是一种很愚蠢的手段,它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得听话,而且会伤害孩子的心灵。

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环境,包括身边的和心灵的。

如果不想毁掉孩子,就不要恐吓他

每个人都会有恐惧的心理。这种恐惧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的本能反应,即对于危险的恐惧。另一种就是神经性的忧虑,即一个人在没有遇到危险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无端的害怕,可能说不出理由,也可能说出了,在常人看来不足以引起恐惧。小孩子最容易产生这种神经性的恐惧。所以,家长不仅不能恐吓孩子,以免加深孩子的恐惧,还要以正确的方法教育他,使他不致于产生无谓的恐惧心理。

孩子不听话时,如果你对他说:“你不听妈妈的话,就让妖怪来捉你!”这的确比费心地向他解释为什么要听话、怎么才算听话容易得多,可是,它产生的后果却是许多家长始料未及的。

千万不要用医生、警察、老师及其他让孩子害怕的人去恐吓他。一个怕医生的孩子,生病的时候是不会跟医生合作的;一个怕警察的孩子,即使他迷路了,他也不会去问警察;一个怕老师的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听老师的课?

所以,易于造成孩子精神不安的话,千万说不得。

孩子的心里有不安的土壤,重则会萌发出许多的恐惧,并可能最终演绎为不幸;轻则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性格压抑。而这,就相当于毁掉了一个好好的孩子。第二部分:父母应该经常说的话(上)你是否在心里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的孩子比较过,遗憾于孩子的短处,而对他们的长处却视而不见?你是否在嘴上说着“你能行”的时候,心里却还是很不情愿让孩子尝试去做他想做的事?你是否在孩子尝试做一件事的时候,一边说“你能做好”,一边忍不住地伸手帮忙?如果是,那么只能说,这种赏识是你讨好孩子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心实意地要让孩子学到什么东西。

别哭,告诉妈妈是什么原因

到底是怎么回事,好好说给我听听。
先告诉妈妈,发生了什么事?
孩子哭泣时,最好的安慰就是听他倾诉。

做父母的,最怕的就是孩子哭。孩子一哭,赶紧安慰:“别哭了,乖。”如果他根本不听,哭得更厉害,家长立即就不耐烦地呵斥:“哭什么!不许哭!”很少有家长肯耐心地听孩子倾诉。

一个朋友讲起自己的小时候时,总是会提到一件事。

有一天,家里来了客人。他和哥哥在房间里去玩。本来玩得好好的,但是因为抢着看一本漫画书,两个人打起来。他被哥哥推到地上,漫画书也给抢走了,忍不住大哭起来。母亲进来把他带到客厅,拉到自己身边,温和地问他:“怎么回事呀?说给妈妈听听。”于是他边哭边把事情的经过讲了一遍。母亲耐心地听他讲完,然后替他擦干眼泪说:“兄弟俩应该互相谦让,漫画书让哥哥看完你再看吧。他有不对,妈妈再找他谈。”

“你不知道,当时我还以为母亲要大骂我们一顿呢。因为我看到父亲在一边已经要发火了。之后很多年我都记得这件事,觉得母亲很宽容、很理解我们,允许我们诉说委屈。现在我也这样教育我的孩子。”说起当年的事,朋友仍然感慨不已。

孩子哭闹,多半是受了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作为家长,只说一句“不许哭”、“哭也没用”来强行禁止孩子哭泣,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也是没有效果的。他既已心里不满,你却还要不问缘由地斥责,不是让他更难过更委屈吗?

无论如何,你必须得先弄清楚孩子哭泣的原因。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听他慢慢诉说。并不需要很多附加的安慰,做父母的只要用一双耳朵去听就够了。

心理学上,有一种“净化”原理,很值得借鉴到家庭教育中来。当一个人受到委屈或者某种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无法发泄时,心中的怨气和不满会越积越多,一旦爆发,不定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但是,如果给他机会倾吐不快,他便能委屈尽释,也不再坚持满足原来的要求。这时父母要做的,不是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分析和判断,而仅仅是做一个听众,帮助孩子敞开心灵,发出怨气。

这种方式,能够让孩子慢慢平静下来,直至从令他难过的事情中走出来。他在讲述事情经过的过程中,也能够认识到自己行为的是非对错。太小的孩子也许对自身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但是能让他说出心里话,就是替他解了心结,哪怕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也不会一直记在心里。

孩子哭是很经常的事,如果你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就请在这个时候对他说一句:“告诉妈妈是怎么回事。”

孩子哭泣只是撒娇时另当别论

与一见孩子哭就呵斥的父母相反,还有一些家长,一听到孩子哭就心疼得不得了,赶紧把孩子抱在怀里,百般哄劝、安慰,甚至为了止住孩子哭泣而满足他的一些无理要求。似乎孩子受了天大的委屈,只有如此才可以补偿。当然了,疼爱孩子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能不分情况、不讲原则地宠爱。孩子一哭就去哄,会让孩子产生一种依赖性。

有时,孩子哭,也并不一定就是受到委屈或者某种伤害,而不过是为引起父母注意,撒撒娇,装可怜,以此获取父母的爱抚、疼爱罢了。也许孩子起先并没有这种意识,只是偶尔发现只要一哭,父母必定会来哄,于是在以后他就学会了使用这种“伎俩”。

遇到这种情况,办法还是那一个,不要禁止孩子哭泣,也不要马上去哄,而是很平静地让孩子把哭的原因告诉你。哪怕孩子什么也不说,他也可能因为家长的这种郑重而停止哭泣。至少,他“骗”不到同情,自己也会觉得没意思,哭一会就不会再哭了。

说起来,不管孩子是因为什么哭,家长都要有“倾听孩子心声”的意识。这是一个态度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如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注意: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先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