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到凡事要争第一的娃,你是心慌还是镇定?

似一层层抽丝剥茧,由亲子关系,照见自我。
从来,做父母都是一门需要学习的功课。
“我想去看心理咨询师,我觉得豆豆有问题。”
好友雯坐在对面,干脆笃定的扔过来这句话,我不由得暗暗一惊。
“不至于吧,他不就是爱争个强么。”
“事事都要争第一,听不得说自己一句不好,再几个月就上小学了,这可怎么办?”雯一脸愁云。
豆豆6岁,比儿子飞飞大几个月,俩孩子从小玩在一起,我竟然粗心到没看出好友的忧虑并非言过其实。
这个周末,我有意无意观察了豆豆的“问题”。
“豆豆,你快吃哦,飞飞要吃完了。”话音刚落,豆豆脸一沉,大声抗议:“不许说我!”
各自一盒小乐高,豆豆早会拼复杂的小颗粒了,但这次似乎不太顺。卡壳了,豆豆撅着小嘴,哭腔:“我不拼了!”手里的颗粒被他扔了出去。
一起上课外课,老师刚说,“飞飞这几句不错哦!”豆豆却在一旁生气了,耷拉着脸,再也不肯配合老师了。
玩赛道游戏,车从赛道上摔下来了,豆豆跺着脚,急得大哭。
“豆豆肯定不是问题孩子,我没底的是他很容易就急了,情绪爆发时甚至会动手,怎么能引导他释放情绪,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雯说。
带着雯的困惑,我和心理专家艳梅有了一番长谈。
梅:王艳梅
认识孩子天生的个性
冬:您怎么看这个妈妈的困惑?
梅:豆豆这么小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确实很小,更多跟天生的个性有关,或者有些特点源自遗传。我刚入心理学这行时,没太意识到遗传的力量,其实遗传的力量非常强大。所以第一点,孩子有遗传,就是父母的个性。很可能爸爸或妈妈小时候也是争强好胜的。
冬:可是妈妈说,她是不愿去争第一的,还有意识把孩子往回拉。
梅:其实我们都不太了解自己,而且可能不会客观评价自己。也许父母已经不记得自己五六岁时是什么样子。我咨询中曾碰到一个孩子,我说这孩子脾气这么大,旁边亲戚说,“跟他妈小时候一模一样。”但我接触他妈妈,是非常谦和的人。当我们后天受教育、社会化后,差别是极大的。父母的文化素质高,可能就会掩盖,而自己觉察不到。
冬:就是说我们先要认识孩子天生的个性,有的人就是这样的。
梅:对。其次是模仿。孩子并不是通过听你讲道理来确认你,而是通过观察你的语气、行为、细微的态度。尤其豆豆是敏感的,他往往会从非语言的方面去获取更多信息,所以反倒不在意你说的道理。
心理学上讲,孩子有相当长一段时间和妈妈是一体的。豆豆和妈妈在一起的时间最多,更依赖妈妈,所以他有可能完全模仿妈妈。也许妈妈在和爸爸、和别人的交往中,就特别讨厌别人说她。孩子最爱谁,就很可能最像谁,他对简单问题的态度,就可能完全是他最爱的人的模式。
冬:基于这个认识,父母在生活中该怎么做?
梅:认识到有天生的个性,再怎么教育、引导,也不能违背孩子的个性。要顺着来,补他的不足,但不能把他变成另一个人。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把一个争强好胜的孩子,变成没有上进心了。
你首先要接受孩子,用平常心来看待,不是什么异常,没有什么可焦虑的。你越焦虑,就会把这个变成孩子的“罪证”,全家都来纠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会强化这个问题。
冬:那怎么看待豆豆爱争第一这个特点?
梅:爱争第一,这是个性的问题,没有好不好。你一定还听过家长埋怨孩子:怎么没有一点上进心。
我看到的是家长的焦虑,她的问题停留在孩子爱争第一好不好,然后要纠正他。这个不是家长应该落的点,应该落在怎样引导孩子上。
豆豆敏感、不自信,明显表现过激,仅仅夸别人,他就当成了批评他。他一定有过不愉快的记忆,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受过伤害,可能老师表扬别人的时候,批评了他。其实成人也一样,如果你听到肯定的多,通常你不会太敏感,夸别人时你也不会紧张。如果你经常被批评,当表扬别人时你就会特别敏感。你会有这样的感受么?体会下。
面对争第一过程中的得与失,平常心最重要。
放下你的目的和标签,
真正接纳孩子
冬:如果自己内心的力量充足,不会太受外界影响。妈妈提到过,孩子幼儿园碰上的是"问题班",大孩子打架,老师更换频繁,班上无形中是“比较”的氛围。
梅:豆豆对比较感到愤怒,或许是老师的话和态度曾对他造成了一些伤害。而孩子回家后,父母疏忽了对孩子的肯定,可能没有雪上加霜,老师这样说,我就听着了,但也没有格外有所作为。在孩子受伤状态下,父母的其他要求与说教可能都形成了压力和伤害,这时候需要父母关注到孩子的感受,把你的目的和标签放下,付出更多的接纳和爱来陪伴孩子,支持孩子。
很多父母的问题在于,他们忽略了孩子本身的感受,就是已经看不到眼前的人,所以孩子会觉得很受伤,越沟通越不行,这个问题就固化了。放下焦虑,放下去纠正他、把他塑造完美的想法,而是接纳和允许孩子做自己。
记住遇到事,永远要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和孩子交流,永远是先肯定他、允许他、接纳他。教育孩子是要不吝口舌和孩子讲话的,但你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
冬:很多时候,父母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很容易就陷入讲道理了。
梅:你会看到很多孩子,比大人还会讲道理,但做不做却是一回事。你老采用这种方式,孩子就学会了。如果你的行为和你讲的道理是相反的,就更可怕。身教胜于言传,这就是道理没用的原因。
不要老是给孩子讲大道理,而是要讲为什么这样,你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换位思考,你也讨厌别人给你讲道理。现在家长很缺乏沟通方法,你老是告诉他不能这样,不能那样,无形中给孩子的感受是,你在否定他。
如果我惩罚孩子,我都会先约定好,什么样的行为,会受到惩罚,是怎样的惩罚,惩罚前我会告知。有的家长道理讲得特别明白,一生气就拳打脚踢,这样给孩子造成很多伤害。到中学的时候,你根本管不了孩子。这是家长的情商问题,你的情绪控制能力是不够的。你都不可控,怎么能要求孩子六七岁的孩子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冬:那有没有具体引导的方法可以给到家长?
梅:豆豆这个孩子敏感,更需要肯定式的引导。你可以这样说:“妈妈看到今天说某某好的时候,你很不高兴,来,我抱抱你好吗?我的儿子很努力,妈妈觉得你挺棒,和妈妈讲讲你为什么不开心。”你先同理他,接纳他,再慢慢帮他澄清,说出自己的情绪。沟通时这种渐进的方式很重要。
你同理了一会,等他情绪好起来了,可以引导他,“你今天这样发脾气,我知道对你很自然,但除了这样做,还有没有别的方式呢?能不能找到让你高兴,也让别人高兴的方式,把本来不舒服的事情,变成大家都夸你呢。“你给他很多条路去选择,做不到的时候,也允许。这就给孩子传递很重要的观念,慢慢孩子就会这样去思考了。
冬:夸奖孩子也是门艺术。
梅:孩子往往是不自信的,我们给孩子的肯定远远比我们想象的少。同样是肯定,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效果。夸孩子很容易,但夸奖不重要,肯定孩子的行为本身才重要。豆豆还是挺有勇气的,我们从哪个点都可以夸他,同时你教给他更好的社交方式。
我整天遇到的家长都是觉得自己做的很完美,但孩子就是不愿意听她说话。爱和自由的界限很难把握好。真正的宽容与爱不是表现在把自己控制得彬彬有礼上。
冬:如果孩子经常得第一,也会有什么潜在的不好么?
梅:没什么不好。首先你要充分肯定他,但不要肯定他拿到第一,而是他做的这件事本身。你可以说妈妈看到你很愿意尝试,而且全力以赴,这特别棒,但得第一不是你的亮点,你得第二第三妈妈都觉得很好,任何时候,你的健康快乐才最重要的,得第一只是锦上添花。你可以很平和的、肯定式的引导,也给他打预防针,不得第一也很棒。
如果你的孩子经常得到这样的引导,他一定不会纠结在这个事情上。当他拿不到第一的时候,你仍然很平静地祝福他,孩子就会接受,就会站稳。所有的挫折都是好朋友。你永远是孩子坚强的支持者,而不是在那里说教,或者是看到孩子有问题了,你比孩子还惊慌失措。
让孩子多和大自然在一起
冬:有观点认为现在孩子普遍抗挫能力低,您怎么看?
梅:这和独生子女家庭里,4+2+1的哺育方式也有关系。大人都围着孩子转,现在的孩子在家庭中被过度关注,当在外面得不到这样的关注的时候,就会不适应。家里过于呵护和宠溺,孩子在外面就非常自我中心。
我们鼓励让孩子做家务,多做力所能及的事,而且确实这样的孩子,以后能力发展得更好。要培养孩子为别人服务的意识,他也是家庭的一分子,也要承担义务。如果你就把孩子放在一个全心全意要去照顾的位置上,那肯定会出问题。这也是我们说的要有平常心。
另外,家长要有这个心态,就是允许孩子不断犯错,不断去尝试。孩子可以小家子气,可以不知道怎么办,这正是教育能影响到孩子的地方。我们支持到孩子,让他有安全感,然后合理的引导他,让他慢慢掌握更多的本领,更会与人人相处,孩子处理事情的情商就会越来越高。
我也主张孩子要多跟大自然在一起,少呆在人工的环境里。多接触大自然,本身对人的情绪就有调节作用。可以多带孩子接触小动物,听好玩的音乐和看有趣的演出,放轻松,从调整他的情绪入手。
孩子在家中被过度关注,就埋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伏笔。
冬:在山野间奔跑的童年带给我太多宝贵的东西。记得小时候看暴风雨前的电闪雷鸣,很欢快,但现在儿子面对这些都是害怕,我还觉得挺遗憾。
梅:你首先允许他害怕,抱抱他、安抚他,然后告诉他,妈妈小时候就很喜欢看闪电哦,有趣的地方在哪里。大人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当孩子和我们期望的不一样时,容易贴标签,你觉得孩子胆子小,孩子也会觉得自己胆小是不好的。其实你小时候开始也是怕的,只是你忘了,你也是经历了好久之后,才慢慢不怕的。他怕的时候,你千万别不要这样说:我都不怕,你为什么要怕。
冬:做父母是多么需要学习的一门功课。
梅:教育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需要做父母的认真学习,用心了解孩子的特点,摸索教育的方法。但特别遗憾,中国人有两件事不愿意去学习:一个是婚姻,不学怎么去跟爱人说话,哪些需要约定,分寸感怎么把握,不去认识婚姻会经历哪些阶段,什么时候是关键期,需要做什么;再有就是教育。你看开车要经过理论、路考这些培训才能拿到驾照,但婚姻、教育这些最重要的,我们却不经过任何学习就上岗了。
能看出豆豆妈妈敏感、细心,对教育孩子很上心,有学习意识,这个很好。很多家长觉得自己的能力hold住,按自己的经验去做,但我见过很多小时候让父母很省心的孩子,大了却很麻烦。
冬:现在有学习意识的父母不少,但就像“拿别的孩子来比较”这件事,道理都懂,在生活中又很容易就带出来了。
梅:如果你觉得这个是问题,就要管好自己的嘴。如果大人都不自律,如何要求一个小孩子自律,那岂不是笑话。要想对孩子更好,就要做智慧的父母。
其实孩子在小学5年级之前,很多习惯都基本养成了。你培养孩子好的行为习惯、上进心、做事的态度,5年级后孩子完全可以自理了。家长没有别的,可做的就是肯定了。
教育很难,你愿不愿意下功夫,下多少功夫,下的功夫对不对,还是挺复杂的。
家庭的环境最重要
冬:其实豆豆的问题并不是个例,身边也有别的孩子,或者怕别人说他不好,或者因为怕做得不好,干脆不去尝试。
梅:同样是争强好胜,孩子的表现会非常不同。千万别急着给孩子贴个标签,比如豆豆,他的核心问题并不是争强好胜,而是拿他在和别人比较的过程中,他有很深的伤害感。他骨子里是个要强的孩子,当有受伤的情绪在,他又有能力、有勇气去反抗的时候,就会是这样的表现。
家长很多时候不知道孩子怎么了,特别着急去贴一个标签,找一个原因。但往往找的原因,应对的对策是有问题的,这种情况下有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大的伤害感。
冬:焦虑似乎是蔓延在父母中的一种情绪,面对择校、升学、报兴趣班,似乎都有让父母焦虑的地方。
梅:我接触过很多高度焦虑的家长,孩子自己成长就不容易了,还要去体谅父母,尤其现在要孩子晚,有的孩子刚到青春期,家长已经到更年期了。很多妈妈是需要孩子来安慰她的,这是孩子成长路上的负能量。父母过于焦虑,会把孩子搞得也很焦虑,孩子的自信心被打击,然后开始否定自己,现在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我觉得和这个有关系。
我们首先不成为孩子的负担,所以少忧虑。另外,把自己的夫妻关系经营好,我们活得快乐,是有幸福感的人,这个自然就会影响孩子。你经常和孩子分享自己很开心,你的孩子慢慢就会更勇敢,更有安全感,他会学到你这种乐观的态度。你经常去夸你的丈夫,你的儿子就会形成观念:将来他的老婆就会肯定他,不能训他。父母好了,就是孩子最好的环境。这个环境好,比什么都重要。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巨大,父母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孩子。你是不是随时能想办法给孩子力量,而不是打压他,帮倒忙。你应该在乎的是怎么调动孩子内在的力量,怎么顺着孩子的特点走。没有学习不好的孩子,只有引导不好的父母。
冬:妈妈还想咨询个小问题,豆豆吃东西,不喜欢的坚决不碰,打小就没吃过玉米、豌豆、花生之类的,这是什么心理?也是孩子天性敏感的表现?
梅:不是原则性问题,接受并尊重他就好。有时候被允许保留个性,也是建立安全感最好的方式。
哪个人没有自己的倾向甚至小怪癖呢?为什么孩子不可以有他自己的雷区?每个孩子都敏感,每个孩子的敏感度都不同,不过分敏感就好。不要急着硬去掰,去改变孩子,只要不是影响大局,允许他自然生长就好。
冬:最后还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吗?
梅:南方的冬天很难熬,北方温度低,却很好过,就是因为北方家里特别暖和,不管外面多寒冷,回到家就可以休养过来。教育就是这样,家庭的环境永远是最重要的。家里起到了足够的支持作用,就会让孩子信任:尽管外面的环境恶劣,但我不怕,那是历练自己的机会。做父母的,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支持他的环境。
做父母其实挺不容易的,真的要去思考,去学习。要想更精准、更细腻的帮到孩子,真的要付出很多,需要提升自己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