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被父母贴上标签的孩子,都是被细绳拴住的大象!

浏览人数:1029次 来源:北大公学家庭教育 作者:不详 发布时间:2017年7月7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不要给你的孩子贴任何负向的标签。特别是六岁以前的小孩,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很强,非常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按照父母贴的标签去寻找归属。
虚伪以待

一、孩子们的性格虽然千差万别,但总结起来要么安静一点,要么活泼一点,都是非常正常的。偏偏很多家长却喜欢没毛病给自己的孩子找毛病,内向一点就怀疑是自闭症,外向一点就怀疑是多动症。父母担心孩子可以理解,但是强行给孩子贴标签,危害有多大你根本想不到。

若妈妈陷入一种草木皆兵的状态,孩子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她自觉不自觉地往标签上对照,行为里就会不自觉向孩子传达出这个信息:你是不正常、有毛病的孩子。久而久之,小孩就会自动回避和他人的交流。

二、不要给你的孩子贴任何负向的标签。特别是六岁以前的小孩,还没有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父母的依赖很强,非常容易接受心理暗示,按照父母贴的标签去寻找归属。

偶一为之的玩笑话不算标签,毕竟谁说话也做不到滴水不漏。但是如果父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断将对孩子的评价重复强化,就会形成固有标签,甚至会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一辈子。

每一个被父母贴上标签的孩子,都是被细绳拴住的象。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些孩子本来并不挑食,但是家长无意中一句“这孩子爱吃肉不爱吃菜”,可能他以后就彻底不爱吃菜了。

回顾一下自己的童年,“自闭症”“叛逆”“多动症”“太内向”“话痨”“不合群”“暴力狂”“胆小鬼”“窝囊废”“笨蛋”“懒蛋”“大马虎”……这些标签,你中过几个?

我有个发小,从小就被她的父母打压式教育,贴上窝囊、没用、干什么都不会的标签。我去她家玩,她父母会当着她的面说:你看人家多聪明,你怎么这么蠢,干什么都不行。

她父母也不是真的觉得我多厉害,只是那一代的父母,很喜欢这样的表达方式,拼命打击自己孩子,吹捧别的孩子。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发小三十岁的人了,至今仍活在“我不行”的阴影里,走到哪里,都要龟缩到一角,被人欺负不敢吭声,遇见想要的机会永远不敢争取。

上一代的父母有他们的局限性,苛责无益。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不要再让这样的标签延续到下一代身上。

三、也许你说,负向的标签贴不得,那正向的总可以吧?比如聪明,勇敢,乖巧,勤奋……

最好也不。

没有父母不喜欢聪明的孩子,很多父母特别喜欢表扬或者听别人表扬自己的孩子聪明,不但表扬了孩子,还顺带夸了自己,毕竟聪明是基因里带出来的。可是他们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一生就误在了“聪明”“神童”这样的标签上。

当你表扬一个孩子聪明时,其实是在扼杀他们的成长型思维。他会自豪于自己的天赋,从而慢慢放弃努力,不再认为自己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得到提升。在选择任务难度时,他们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简单的、能够证明他们聪明的任务,而放弃向更难的目标发起挑战。

每个家长都渴望孩子有多一些勇气和力量,但是一旦你给孩子贴上了“勇敢”的标签,有时可能是变相鼓励他去冒险,而孩子们对未知的世界一旦失去了应有的恐惧,后果有时是可怕的。这也是为什么国家现在并不鼓励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并且在教科书中删除了赖宁的例子。知道如何正确使用勇气,才是孩子们最需要的。

“乖巧”“懂事”听起来总不错吧?谁都想有个乖乖的天使宝宝,可是一旦你强化了孩子的乖巧懂事,很有可能无形中抹杀了他的自我,让他活在别人的期待与认可里,为了讨好他人而不敢表达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至于勤奋、努力这样的优点,不是不好,而是不建议标签化。有些专家建议用夸孩子努力取代夸孩子聪明,鼓励他们不断努力突破自我。这样的建议大方向上没有错误,可是一旦固定下来,成了孩子身上的一道标签,很容易给孩子造成自己是笨鸟只能先飞的误解,让孩子陷入无形的自卑中。遇到努力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时,会陷入一种“可能我真的很笨吧”的自责中,以此来原谅自己的不成功。

这样的孩子在今后的人生中,不太愿意动脑子寻找更简单、更好的解决方式,而是倾向于重复一些机械的无用功,看起来很努力,实则徒劳无功——反正我已经努力了。

四、最好的方法是撕下一切标签,学会就事论事。

孩子今天做得好,表扬他为此付出的努力和具体的进步;做得不好,指出他方法和态度的问题;不敢和其他孩子交流时,鼓励他迈出沟通交流的第一步,用具体的指导取代下定义、贴标签。如果孩子的性格确实有缺陷,多找找背后的原因,不断帮他总结,进步和成长,永远让他相信自己明天可以更好。

所谓标签,就是把孩子固化成一个刻板的印象,无形中给他们的人生设了限。但偏偏孩子的成长,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

花都是一朵一朵独立地开,请给他们多一点时间,静静守候在他们身旁,陪伴他们成长,不要粗暴地把他们裁剪成你想要的样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如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注意: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先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