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皮的孩子到底该怎么带?一招就管用!

浏览人数:753次 来源:互联网 作者:徐智明 发布时间:2017年4月17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一对父母,两个男孩子一个十一岁,一个十四岁半,我们在这个专栏中所分享的,都是自己亲身经验、思考所得,所有文章均为原创,欢迎评论、讨论、提问,但请不要叫我们“小编”。谢谢。
虚伪以待

01  故事会上的“捣蛋鬼”

这件事发生在我们新书《育儿基本》在一家书店的分享会上。为了照顾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参加活动的宝贝们,主办方特别安排了一位非常有经验的“故事妈妈”现场给小朋友们讲一会儿故事。

孩子们在会场最前面,围成一小圈,开始津津有味地听故事。没多一会儿,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他大声接故事妈妈的每一句话茬,嘲笑每一个情节和场景“都是假的”,“骗人的”,反驳故事妈妈的讲述,抢先“揭秘”每个小小悬疑,这样持续了几分钟,我们心中渐渐有了些不详的预感。

果然,接下去,他开始强行给大人举起来的故事书翻页,胡乱拨弄大人正在使用的讲故事道具,被温和地制止后,他又起来,围着听故事的孩子们转圈,表情又嘲讽,又不屑。

现场的孩子,有的上了三四年级,也有两三岁的小宝宝,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地听故事,特别友善地互动,只有这个孩子,从头到尾,都表现出特别对抗、挑衅的的姿态。

02 学校里那些让老师头痛的孩子

可能有的爸爸妈妈会觉得,这有什么,这么大的男孩子,就是调皮、淘气、活跃,孩子的天性就是如此,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

但这位宝贝的捣蛋,显然已经超出了一般性调皮活跃的程度,表现出了一种故意的对抗和挑衅,而且完全无视现场的氛围和规则——按照年龄,他应该已经上到了幼儿园大班,理解和配合这些,应该是毫不困难的。

这让我们想起了两个孩子(一个五年级、一个初二)有时会讲到的班里那些特别让老师头痛、伤脑筋的孩子的表现:

上课时不断接老师话茬;打断老师的讲述,“我知道我知道”;上课时和边上的同学聊天,让老师不得不停下来维持秩序;一位小男生在四年级时,甚至去掀班里女孩的裙子,老师只好请来他的家长。

也有不少爸爸妈妈烦恼于自家宝贝的过于顽皮:大人说什么,都大声说“不”,搞乱东西,毁坏玩具,在外面玩不断和小朋友争抢,把别的孩子推到、弄哭,并且为这些恶作剧表现得非常得意。

他们似乎是以和大人做对为乐,捣起蛋来完全不知疲倦不懂收敛,而且,更糟糕的是,制止、批评、严厉呵斥甚至打骂,对他们都完全不管用。

03  调皮的孩子,都熟练地掌握博取关注的技巧

为什么会这样?

通常的说法是,他们被“惯坏了”,但这无法解释,为什么他们不是被惯得更娇气、更柔弱,而是更具攻击性、挑衅性。

心理学家们,通过对大量有此类表现的孩子的分析,得出了与“惯坏了”完全不同的结论:

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之所以坚持调皮捣蛋,很难改变,不是因为他们被关注得太多,而是被关注得太少,所以才习惯于用种种出格的举动,去赢得别人的关注、显示自己的存在和优越感。

奥地利著名的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著《自卑与超越》用一个小例子,形象地解释了他们这么做的动机:

如果在教室中,我找来一个梯子,爬上了黑板顶端并坐下来,那些人肯定会说:“阿德勒博士疯了吧!”他们不知道我拿梯子的原因,也不明白我为什么要爬上去坐在那个毫不舒服的地方。但是,如果他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因为他有自卑感,所以才坐到了黑板上,只有他身材高大、能够俯视全班学生的时候才有安全感”,就不再觉得我的举动有多神经了。为了达到目的,我找了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果别人明白了我的目的,自然就觉得我拿梯子、上梯子成了合情合理的事。

那些坚持调皮捣蛋的孩子,正是找到了这样的技巧。

他们发现,在家里和学校,各种各样的出格行为,会获得父母和老师格外的关注,这种关注,让他们觉得被重视、有成就感——尽管这样的特殊关注常常是以批评、制止、恼怒、无可奈等负面方式实现的,但是没关系,他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无论如何,你不得不注意到我,而且你还要在我身上投入更多的关注,以试图解决我的问题,

所以,对于熟练掌握了这种技巧的孩子,大人按照常规方式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无法奏效,你会看到,越说“你怎么这么皮”、越批评、越制止,孩子会越调皮。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一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调皮是有聪明、好奇心,会对孩子的调皮行为大加鼓励,无论孩子的调皮行为是否出格、是否损害他人利益或者破坏应该改遵守的规则。这同样是通过关注,给予了孩子一定程度的成就感,孩子自然更是不觉得他的调皮行为需要改变。

04 调皮的孩子到底该怎么带?

那么,家有调皮捣蛋的淘气包,爸爸妈妈到底该咋办呢?

真心爸妈的建议是:在其他方面,给孩子足够多的关注和肯定,同时,把注意力从孩子调皮捣蛋的行为上移开。

如果孩子在其他方面,比如游戏、阅读、学习上,得到了足够多的关注和肯定,他就会获得足够多的成就感和优越感,追求卓越的动机,就会得到充分满足,也就不再需要通过种种“出格”行为,引起大人的重视。

同时,爸爸妈妈停止对孩子调皮捣蛋行为批评、呵斥甚至打骂,或者不当的鼓励,孩子就会发现,调皮捣蛋的行为,对于获取关注、获取成就感和优越感,是不奏效的,他也就会慢慢停止这种对自己无益的行为。

我们自己,就遇到过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例子。

一位妈妈,家有四岁的一对双胞胎兄弟,让妈妈奇怪的是,兄弟俩上同一家幼儿园,在同一个班,在幼儿园里两人会相亲相爱,乖巧无比,老师带他们毫不费劲,但是一回到家,孩子们就换了两个人一样,从吃饭穿衣到玩具游戏,做什么都不厅争斗,妈妈不得不时刻准备调停孩子们的战火。

那位妈妈为此烦恼无比。真心爸妈问她:“你在家里,有没有在两个孩子之间做比较的言行?”那位妈妈回想了一下,“有,有时候俩人一起吃饭,我会说‘你看哥哥/弟弟吃得多好?你得跟他学’”。

这就是了。家有两个孩子,孩子之间会天然的竞争,以赢得父母更多关注,双胞胎兄弟,更是绝佳的竞争对手。在幼儿园,老师要带那么多孩子,没工夫在双胞胎之间做比较,所以兄弟俩就没有互相竞争的必要,而在家里,他们发现,大人会在两个人之间做比较,而且俩人争斗时,大人会更关注他们,所以自然地把每天争斗不休当成赢得更多大人注意力的手段了。

所以,家有调皮捣蛋的淘气包的爸爸妈妈们,您对孩子的“管教”可能弄错了方向,对孩子的调皮说得越多、管得越多,孩子很可能就会越调皮、越喜欢做出格举动,换个方向试试看,充分关注孩子,但是放弃不停纠正他的淘气行为,说不定一个月后,孩子就会有让大人惊喜的变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如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注意: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先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