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新高考来了,中学将迎来四大变化

浏览人数:749次 来源:互联网 作者:张广林 李继君 凌月云 发布时间:2016年5月16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纳入选考范围;命题更加注重学生九年、十二年知识的积累考查;加大阅读量,增加各学科考试题目中阅读量……新中考、新高考方案中种种的变化,均向中学传递着信号:关注学生的全面而个性的发展,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动手,教师要转变观念、进行融合教学等。那么,学校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会有哪些变化?
虚伪以待

变化1:
办学理念从“关门”到“开门”
未来将产生一批新品牌学校

新出台的考试制度改革方案,从之前只关注教学和学分,转移到密切关注学科的核心素养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未来优质校不再只是那么几所,也不再只是考分高就是优质校这么简单了。每所学校都要依据生源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教育教学和平台,“特色鲜明”将成为学校品牌的代名词。如何办一所特色鲜明的优质校?

“唯有开门办学才能做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验学校校长吴鹏程认为,在中高考改革的影响下,将会诞生一批新品牌学校、优质均衡校。这些会倒逼校长管理理念的改革,从原来只注重学生书本成绩的低头办学,要转变为开门办学。学校通过引进社会优质资源,让学生多读、多看、多实践,重视积累,拓宽视野,广泛涉猎,自由交流和表达。

开门办学,首先是校长要解放思想。北京市育园中学校长李纪洲表示,学校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课程规划实施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上,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基础,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的发展特色会更为明显,学校的培养模式将会更加多样化。北京市太平路中学校长高新桥认为,学校的管理要向服务转化,为教师发展提供平台,变校长让我干为教师主动干。

变化2:
学校研究对象发生改变
学生本身更需要个性化指导

以往,老师最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拿着考试大纲不断研读、押题。随着新中考、新高考方案的出台,这一招不再适用了。新考试方案中明确指出,考查题目和考查范围将大大扩大,从书本知识到课外实践,从古今到中外,不仅是语文学科,各学科的题干将增大阅读量,单纯的题海战术显得势单力薄。

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也不尽相同。不能用统一的教育教学方式和统一的考核标准来教授和衡量每一位学生。新中考、新高考中的选考,正是体现了这一原则。增加学生的选择性,尊重学生特长和个性。因此,中国地质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王玉萍认为,学校目前最为迫切的任务就是做基于新中考、高考要求的学生研究。

“这些学生与以往的学生也有很多的不同。”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副校长陈霞认为,学生有更大的选择权、有更清晰的目标、更需要个体的指导和帮助。学校要加强心理老师的输入和培养,作为研究学生的专业教师,心理老师更能够提供专业的知识支撑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变化3:
科目选考促进教师团队合作
课程从统一教授到混合教学

新中考、新高考方案中,除了语文、数学和英语作为必考科目外,其他可以进行选考。这意味着,每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擅长的科目进行选择。这样的结果就是不再像原来一样,行政班的全班同学一张课表,而是每个人的课表都不相同。也许就连课表上虽然都写的是数学课,但具体为内容也不相同。分层、分类走班的混合教学将成为学校的一种教学形式,从原来学生不动教师动,转变为教师不动学生动的局面。如果按照新考试方案中选考的排列组合,学生面临20多种选择。

混合教学就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穿越学科边界,进行融合教育。以往教师固守自己的学科,不关心窗外事早已不行了。“老师们要有所意识,教师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教师团队的作用凸显,教师需要专业团队的支持,同时,跨学科间的教师合作也显得越来越有必要。”王玉萍说。教师要相互协作,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学生,为学生的生涯规划做准确的指导。

变化4:
选考科目“同分不同质”
呼唤学校提供更宽广发展平台

以往,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多是采取一张试卷的形式进行。统一的试卷,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差异化的学生显然是不公平的。新中、高考中明确将采取综合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

在李纪洲校长看来,改革之前,历史、地理、政治和生物学科没有列入中考科目,这几个学科在学习阶段成了鸡肋,教学质量堪忧,而所谓的文科科目对正在成长的初中学生而言,对其综合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对一些不擅长理科但人文功底较高的学生是公平的,不仅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展示的机会和平台,更有利于学生的特长培育,个性化发展。最后,三门选考科目的成绩由高到低按照100%、80%、60%折算成相应的分数,分值折算权重可以选择,实现了同分不同质,即使考生选考科目的原始分相同,但按照相应比例折算后也会出现较大分差,这能够鼓励学生在自己擅长的学科上深钻细研,有效提高,对于专门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王玉萍认为,中高考改革的内涵之一,是突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把重点放在培育什么样的人,即中国学生要具备9大素养,以及23个基本要点、70个关键表现。所以在学科教学和备考中,要注重核心价值观引导,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如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注意: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先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