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苦逼之旅

孩子幼儿园期间没学过认字和写字,作为教育心理专业的我当时也固执地认为幼儿园不应开展这些学习。
后来才发现,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自己装的逼,含着泪也要装下去。
上小学后,发现孩子在语文学习上感到很吃力,认字困难,写字磨蹭,阅读串行省字,而同时也直接影响到数学的学习。
语言是思维的通道,阅读有困难,数学理解和表达就会受到影响。数学老师提出金科玉律:数学就是计算和做题思路。看不懂就讲不清,讲不清就学不会。所以,一切从语文做起。
于是向班主任老师请教,班主任给出的建议言简意赅,却意蕴深远:加大课外阅读量。语文就是点滴积累,阅读量到了,质变就会产生。
回家立马执行,才发现,阅读之旅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苦逼。
孩子的阅读兴趣能力是和识字量相关的。识字量小,阅读就会遇到困难,阅读遇到困难,孩子就没有兴趣。我越是焦虑,孩子就越是烦躁。然后就是各种情绪爆发和行为对抗。前两个月跟孩子各种较量对抗,说出的负能量语言甚至超过了上学前六年的总和。现下回想起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
这种对峙持续了约莫一个月,我们都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后来在一次家长会上,记得刘老师放了一个PPT,关于我们如何爱我们的孩子,很受触动。接下来的几天,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是想发泄情绪,还是想解决问题;孩子是在对抗家长的教育方式,还是在对抗学习本身。
某一天,孩子问了我一个问题:“爸爸,我很喜欢弟弟,为什么每当我去帮他修理玩具或教他怎么玩的时候,他总是害怕地跑掉或者跟我对打呢?”
我没有回答,我反问孩子:为什么每当我想帮助你提高学习成绩,养成良好习惯时,你总是在对抗我呢?”
然后我们同时陷入沉默。
每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但我们爱孩子的方式是否让孩子感觉到我们的爱呢?老董曾经说过:爱的有无由施爱者发出,由被爱者决定。父母发出了爱,如果孩子感觉不到,那么这不是爱。
当我意识到是自己爱孩子的方式出了问题后,一切就都豁然开朗了。
孩子喜欢听我讲故事,于是我就给他讲《七龙珠》;孩子喜欢看动画片,我就给他下载英文版的《功夫熊猫》和《狮子王》。在讲故事时,修复亲子关系,用爱给孩子存款。
讲了有两个月左右,我告诉他:故事中有些细节我也记不清了,要么买一套《七龙珠》的漫画怎么样?孩子很愉快地答应了。买到之后,每天晚上我们就一起看书。孩子有不认识的字就问我,有时我看得入迷了没功夫搭理他,就让他自己猜或者查字典。孩子往往哈哈一笑说:“爸爸原来你也爱看七龙珠啊,太可爱了。”这样的阅读持续了有小半年时间。
学习之路,总是充满反复。有段时间,孩子看书热情下降,而我又被爱束住手脚,不敢轻易干涉或发布指令,正自纠结犯难。突然在一次偶然机会,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丁丁历险记》,于是买来放在孩子床头当作礼物。
没想到的是孩子非常着迷。二十四本书两天看完。一周后,孩子突然要求我帮他做PPT,说班主任在班里组织《书香课堂》,希望在班上给大家分享讲解。我半信半疑、忐忑不安。课文都读不顺,我真的不知这次是机遇还是挑战,是露脸还是现眼。
幸福总在一瞬间,这次分享非常成功,老师发来分享视频。这次分享对孩子意义重大,孩子收获了信心,也增强了对阅读的兴趣。
一年级末,孩子要求讲《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说他的同学张子迅看过三国,刘老师也向他们推荐三国。我担心讲得不系统就在网上下载了单田芳的评书让他听。听了一段时间后就买了连环画版的《西游记》和《三国演义》。老版的连环画用字精简,语言凝练,文字功底很高,相信长此以往,孩子的文学素养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到现在轩铭睡前看书已经形成习惯,不过他还是喜欢和我们一起看书。我想,他得到的不仅仅是阅读的乐趣,同时也享受和家长一起阅读的温馨时光。
回首这两年的苦逼之旅,我总结出几点心得,和各位家长分享:
一、每个孩子都有取得成功的愿望,如果家长在和孩子沟通时遇到情绪爆发和行为对抗,我们就需要问自己一句:我们爱孩子的方式是否让孩子感受到了爱。
二、从孩子的兴趣入手。男孩子喜欢《七龙珠》,喜欢《三国》,女孩子喜欢《白雪公主》、《西游记》,总能找到切入点。
三、让孩子体验到努力后成功的乐趣。自信心和成就感不是家长夸出来的,是孩子一步步通过努力取得成绩后积攒出来的。给孩子提供展示机会,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一定和老师保持信息沟通,听取老师的意见。如果需要,买书交给老师请老师送给孩子,那动力,绝对不一般。
五、亲子共读效果更佳。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孩子看书的兴趣和习惯,我们是和他一起体验看书的乐趣养成阅读的习惯。
六、划清界限,表达家长期望。这学期孩子要求做三国的PPT,我说三国好像你还没看完,所以我只能做一半,你看完了我再做完整版。避免孩子为寻求外在肯定而忽略过程,追求结果。
总之,老师、孩子、家长都不容易。我想,六年后当我们回首往事,我们会感激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和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
下一篇:父母阅读书目推荐100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