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手记:菁菁校园,我们给孩子什么

浏览人数:1071次 来源:校长传媒 作者:王永彪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24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下了雪,我又走进菁菁校园,满心都是欢喜,自然的美就这样无拘无束地四处流淌。
虚伪以待

 

然而想到昨天在班级看到的一幕,我不禁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昨天请人维修班级的多媒体,我才发现小学五年级竟然脏得无处落脚:每个座位底下都有垃圾,零碎的小纸片、从脚上蹭掉的灰土,书柜边侧,则是孩子剪纸后的残余物……

我打扫了,还教室本来的面目,可是孩子会发现吗?他们究竟丢了什么?难道仅仅是孩子丢了?

还是他们,小学一年级时,他们中的几个男孩趁着值班的师傅不在,搬起石头将老校舍的门窗玻璃砸碎,从门窗爬进教室,一通折腾,还在教室点了火,幸而没有出事。

我在慨叹他们昔日惹的祸时,同事提及我外出学习时,他们惹的另外一场祸。还是老校舍,里边堆满了加工筷子的刨花子,他们愣是偷偷地点了火,幸亏有人发现,才避免了一场火灾。

事情集中发生在几个男孩子身上,那么生活于这个氛围中的女孩呢?他们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从肆无忌惮地砸碎玻璃,到毫无恐惧地点火,他们的心中充斥的是什么样的情绪?难道仅仅是恶作剧?

从课堂学习,到集体活动,从家庭教育,到学校生活,我们培养的是一群什么样的未来公民?

菁菁校园,我们给孩子什么?

一个安全释放的空间。
当在不同家庭氛围成长起来的孩子,聚集到校园中的时候,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生存的安全感,与人数的多少无关,与环境的美丑无关,与师资的高低无关,我们要认识到孩子的这种最基本的需要,积极地创设这样的环境。最可怕的是我们抓住他们的小辫子不放松,天天让他们生活在惊恐的氛围中,让他们天天如履薄冰,噤若寒蝉,一旦找到宽松的时空,摆脱了师长的监督,他们必然会无所顾忌地宣泄,把人性中最可怕的一面呈现出来。那一瞬,估计也会又惊恐,但更多的是发泄的快意。如果,没有压抑,没有惊恐,没有暴力,孩子可以信赖地倾吐,教师或他人能够及时地倾听与疏导,他们还会寻找一个“恶”的空间吗?偌大的校园,我们究竟给了孩子多少可以自由诉说的空间?尤其是那些问题孩子,我们愿意蹲下身子,朋友一般默默地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吗?

一个和谐共处的家庭。
校园应该是孩子的一个大家,他们应该在其间获得一种归属感:他们属于校园,而校园也属于他们,无论这校园存在了多久,其间有多少孩子。一旦他们进入其间,就要尽快让他们形成或感受到这样的体验。有了家的感受,其间的一切都和他们息息相关,他们怎么会刻意地损坏,或者不自觉地给它抹黑?校园应该是温暖的,每一棵树木都可以说温情的话语,每一面墙壁都可以唱柔和的歌曲,每一间教室都可以吟自由的诗句;校园应该是互助的,每一位老师都是慈爱的朋友,每一个孩子都是真诚的伙伴,每一个访客都是友好的老师;校园应该是激励的,到处都有温馨的提醒,到处都是展示的舞台,到处都是满满的认可。走进校园,孩子可以自由地呼唤,可以顺畅地奔跑,可以纵情地歌唱,因为这里是他们的家啊!

一个自由绽放的氛围。
遵从差异,予以科学的引领。孩子是各个不同的,那些学习成绩差或存在问题的孩子恰恰需要我们用心关注,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优势;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也往往不是尽善尽美,自私、傲慢等不良品行必然需要我们适时修剪。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平和地引领,耐心地静待花开。遵从天性,予以合适的引导。学校不是工厂,否则一个模具下去,所有的孩子千姿百态地进来,结果都无棱无角地出去,岂不可怕?我们培养的不是流水线上的机械,而是各个不同的未来公民,其本身具备的天性,需要我们因材施教,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给他们最适合的教育,使他们成为自由状态下绽放的花朵。

从明天开始,我会适时走进五年级,默默地观察,静静地倾听,细细地打扫,和他们一起改变曾经的记忆,吟诵一篇新的诗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如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注意: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先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