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独立教师的自述:我为何要辞职离开体制内的好学校?

浏览人数:2340次 来源:校长传媒 作者:项恩炜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14日
导读/推荐的理由: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好老师离开了好学校。辞职原因,除了薪水待遇外,更关键的是,无法靠“专业创造”赢得相应的尊严和评价。于是,他们弃体制而去,通过最时髦的“互联网+教育”平台,选择去做一名“独立教师”,追求自己的教育理想。
虚伪以待

 

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有教育界专家给“独立教师”下了这样的定义——

“我不属于任何单位,我就是我”

“提供的是完全个人化的专业创造,而获得的将是自身的不断增值,包括收入、声望、学养水平、经验值和创新能力。”

今天在这里讲述故事的,就是其中一位代表,让我们来看看他为何辞职走上了“独立教师”之路。

人生的道路,不能越走越窄

“啊,你不做老师了,你为什么辞职啊?”

这半年里,我一直被这个问题追赶着,就像十年前,朋友们听到我辞去公务员职务时纷纷追问一样。

其实,对于企业而言,辞个职,换个工作,实在太正常不过,也没多大必要解释。当然,让自己拥抱不确定,给自己一个成长的机会,这一步,也不是突然发生,也有一个“水到”之后,与泥土挤压、碰撞、推移,最终“渠成”的过程。

下面,我试着来分享,我是怎样“水到渠成”地“辞职”的。

我可以做一个永远“有问题”且“无力解决问题”的教师吗?
辞职前的一段时间,我总觉得惶恐和愧疚,觉得自己配不上“教师”这个称谓。尤其是在面对学生具体而真实的问题时,我常常有“我无法对你们负责”、我不是“教师”的感觉。

在这一点上狠狠给我上了一课的,是一位名叫“羽”的女生。她是班级的生活委员,工作细致,人品好,学习也认真与用功。

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后,“羽”的数学考砸了,难过得落泪。家长会上,我安慰她:没问题的,相信自己,这么努力,肯定能出成绩了!

然而很快,月考时“羽”的数学再次失利,我依旧如此安慰!

但下一次的期末大考,她的数学又失利了……面对她的哭诉,看着工工整整的笔记本,叉叉画画的练习本,尤其听她说到:“班里的胖子‘鱼’,每天上课睡睡觉,但数学每次都考前三,不公平!”时,我根本没有勇气再说:你要相信自己,努力终有回报……我知道,我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也无法解释她与“鱼”的差异。

那一刻,我深深地体验到:离一个合格的教师,路程有多远。

就这样,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雨点般倾泻而下。我观察周边的同事,发现大家都面临相似的困境,只是没有人将其捅破,各级考评也在这里含糊过去而已。甚至,教师借助自己的权力,把责任怪罪于学生:哎,不聪明,不适合学……

就这样,上学放学,上课下课,冬去春来,日升日落,天下依旧太平,学生的种种痛苦,被轻巧地掩盖了。

但问题是,我们是教师诶!面对层出不穷的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永远不及格。我们可以不做老师,可是,学生还在,这些问题还在,怎么办?毕竟,骨子里,我们和学生一样,也会面临这些问题。

虽然我是老师,但我其实依旧是学习者,我可以申请做一个“永远不及格”、“永远无法对孩子”负全责的老师吗?

学校能够接受一个永远发现层出不穷的问题,却难以解决一个问题的员工吗?

尊重研究:年轻人可以有一间专门“研究学习”的工作室吗?

就在“教师”等称谓让我觉得分裂而痛苦之时,学生的真实问题却硬是帮助我修炼出了另一个身份:学法咨询师。

因为“羽”,我开始病急乱投医。当时以为心理学可以帮助我,就到上海医科大学,自费参加了一个心理保健师的课程。

在新的学期,我设计了一个对比实验,帮助“羽”和“鱼”找到听课时思维模式上的差异:

同样听一位同学演讲,“羽”过程认真,奋笔疾书,笔记工工整整,请她起来复述,她口中蹦出的是一个又一个关乎具体知识点细节的词语;

而“鱼”,则是趴着听演讲,也不动笔,懒懒散散,请他起来复述,他说开口就说“忘记了,我就记得他(指上台演讲的同学)一开始打了个喷嚏……”,这个说法引来了大家的哈哈大笑。但是“鱼”继续说了下去,“他演讲是先读了下诗歌,然后说了下诗歌背景,然后强调了鉴赏的要点”,犹豫了一下,他竟然蹦出了一个词语“重章叠句”……这实在让我震惊。

你看,“羽”虽然很用功,记笔记,但脑海里留下的全是碎片,碎片与碎片没什么关系,考试时候很难回忆起来;而“鱼”不同,他虽然没有笔记,但是他脑海有印象最深的事件“打喷嚏”,我相信,一旦考试时候想起这个喷嚏,他也自然能回忆起今天的演讲。

不仅如此,“鱼”是从整个演讲者的结构上来理解,虽然忘记了具体内容,但是对于台上人讲话的意图是很清楚的。更关键的是,他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次演讲最核心的考点“重章叠句”。

你看,“鱼”不仅会把握核心考点,还会捕捉对方的意图,更会用一个好玩的体验为自己想起这些提供一个很棒的回忆触发器——只要一想起喷嚏,就能想起整个演讲。这是多棒的学习模式啊!

听着我的分析,“羽”眼睛亮了……

从此,我一发不可收拾。我继续学习心理咨询、神经语言程序学、教练技术、神经语言程序学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对于学生脑海正发生着怎样的学习过程,如痴如醉。

学生们都知道我喜欢做实验。同样阅读2分钟,不同学生效果有差异,为什么?同样读《阿房宫赋》,全班40个孩子,每个孩子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会一样吗?同样是背单词,不同孩子脑海的思维流程差异在哪里?甚至,我把班级学习困难的孩子接到家中,同吃同住40天,每天观察记录,做各种实验,和孩子一起探索学好知识的最佳途径。

我疯狂地观察着学生脑海的世界,做了无数的个案。

从2007年高三(9)班开始,我就习惯性坐在教室里,听各种不同的课,自己研发了课堂观察记录表,以分为单位,以学习风格为参数,在课堂观察不同学生的听课表现。然后课后与学生对话,比对。

过程中,我帮助孩子发现了他们的听课模式与学习风格的匹配程度,解释为什么同样听同一个老师上课,我的效率低,他的效率高。对于不同孩子大脑处理信息的模式与其生活习惯、兴趣爱好的关系,有了更敏锐的觉察。而学校的老师从开始的不适应,到最后也习惯了我经常坐在教室后面参与各学科课堂,不断奋笔疾书的模样。

我开始接待学习方法的咨询个案。从班级的孩子开始,到全国各地的个案。我发现,在学生学习个案咨询的过程中,我内心是很安宁踏实的,没有做“教师”时候的惶恐、不安和迷茫。我着迷于孩子脑海世界的每一个微妙的差异,理解陪伴着孩子,每次不断帮助孩子现场体验到一个新学习方法后的学习高潮。

孩子眼睛亮起的时候,也是我最开心的时候。很多时候,孩子会惊呼“原来读书是这样读的……”“原来单词是这样背的……”身边的朋友、同事、领导,渐渐地,也会介绍其他孩子过来咨询,这让我感觉到了一种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或书籍,其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图片、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以上图片、文字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同时以上资源内容版权归原作者及发行商所有,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如有侵犯到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确认之后立即删除。

文章共: [1]
评论
当第一个评论者吧,抢沙发!
发评论
您的姓名:   您的E-mail:
评论内容:
验 证 码: 如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
 
 
注意: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先登陆或注册        

用户名: 密码: